工商時報記者于國欽/綜合報導
原料、水、電、租金等中間投入、勞動報酬、設備的折舊皆是生產活動須支付的成本,當成本提高,廠商為留住顧客,未必會馬上調升售價,但如果成本扶搖直上,終究會轉嫁給消費者,1973~1981年兩次石油危機的情況正是如此。

傳統認為通膨有源自成本推動,有來自需求拉動,各自獨立。事實上,通膨之始可能只是少數產品籠罩於成本推動的陰霾下,一經調漲,遂形成多數產品陷入需求拉動的漩渦(恐慌的需求),隨著兩者相互激蕩,通膨終成燎原之勢。
🚄3分鐘就能到家!捷運便利宅立刻看!🎍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新春精選低總價房800萬起🍊趁這一波快進場!
🏠成大第一排,千坪綠意宅,22-34坪搶先看>>
工資與通膨。圖/中時報資料照片

隨著原油行情上揚,近來人們最關心的就是通膨,原油之所以會召來通膨的幽靈,是因為四十年前兩次石油危機所釀成的物價大漲,讓人印象太深刻了,那個年代通膨率經常在10%、20%以上。
何以原油高漲,所有產品價格就會跟著漲?這是因為那個年代產業和原油的關聯度高,當油價高漲,投入成本上揚,最後便轉嫁給消費者,而這個有史以來從未發生的情況猛然而至,震驚全球,也就催化了預期心理,使得通膨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原油是成本,工資也是成本,不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在各類要素投入裡,工資這項投入占生產成本的比例絕對是名列前茅,若說原油高漲就有推升物價之能,那麼,工資推升通膨的能力豈不更強?
工資比石油更牽動成本
沒錯,1973~1981年停滯性通膨,表面上是石油飆漲造成的,然而若沒有恐慌的預期,加上工資的追漲,這場通膨絕不致於演變到如此驚天動地,深究其因,工資與油價如響斯應的配合,才是造成通膨的重要原因。
也許有人會問,工資占生產成本真的那麼高嗎?我們以2016年的產業關聯表來看,勞動報酬占生產總額23.5%,而占生產成本的比率更接近三成。當占產業生產成本三成的工資也上漲,其成本自然要比石油成本更加沉重,其推升通膨的力量自然也就更大,而一旦陷入物價與工資追漲的局面,那麼這場通膨豈能不失控?通膨率升至30%、40%都是有可能的。
工資與通膨的關係,比起石油與通膨更為密切,也正是由於通膨與工資關係密切,當1970年代美國通膨壓力升高之際,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1~1974年實行了三次工資與價格管制政策,管制初期的民意調查顯示高達53%民眾認為政策是有效的,這足以說明工資與通膨是連動的,談通膨政策是離不開工資政策的,絕不可能一方面引導企業調薪,調升軍公教待遇,一方面又想穩定物價,這是辦不到的。
調薪必定影響物價
舉例來說,1973年國際原油大漲之際,教育部於10月提出「改善教師待遇方案」為教師加薪20%,消息甫一傳出,10月通膨率升至21%,為此,政府於次年元月再次宣布調升軍公教待遇10%,四個月內行政院接連宣布兩次調薪方案,其照顧百姓生計的立意雖佳,卻也讓民眾加深通膨的疑慮,在預期心理擴散下,台灣社會陷於恐慌,1974年2月通膨率升逾50%、3月逾60%,糧食、衛生紙及日用品被搶購一空,不過半年而已,通膨率竟由8%狂升至61%,工資對通膨的影響力之大,於此可知。
如今,政府於一個月內相繼調漲基本工資5.21%,調升軍公教待遇4%,這個調幅雖比不上1974年,但也創了近幾年新高,這個調薪對物價的影響是必然的,但應該不致於釀成昔日停滯性通膨的局面,不過,執政當局還是不能輕忽工資對通膨的影響,稍有不慎,也許會把通膨的幽靈召回來也說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