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停車位不足是台灣的嚴重問題,但停車場多半造價低廉,少有建築師願意花心思設計。建築師林祺錦設計的「馬公機場計程車鋼棚」,卻讓小小停車棚搖身成為地標建築,更大膽放棄畫停車格,反而擁有更多停車空間。
建築師林祺錦設計的「馬公機場計程車鋼棚」,讓小小的停車棚,也可以成為地標建築。(ADA新銳建築獎提供)
台灣建築環境不景氣,新生代建築師少有設計機會。然而這一代建築師充滿創新能力,也能針對社會議題提出解決。「馬公機場計程車鋼棚」便是年輕建築師運用微薄預算、發揮創意,讓小建築變成大地標的例子,入圍今年的ADA新銳建築獎。
ADA新銳建築獎是台灣首個針對45歲以下建築師舉辦的建築獎,即起於空軍總部舊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舉辦建築特展,展出10件入圍建築作品。
「這不是一個擁有標準答案的年代。」過去建築師設計停車場,總會在地上畫停車格,讓空間發揮最大效益。但林祺錦設計停車棚時,實地訪查當地小黃司機,發現沒有停車格,車主反而停車更密集。
他更顛覆傳統停車場如工廠鐵皮屋的簡陋,為停車棚設計如七彩風帆的鋼屋頂,同時引進陽光和氣流,解決原本停車場悶熱陰暗的問題。
建築師何黛雯、林雅萍重修的「八德中正堂歷史建築」,原是半世紀前看電影的場所。她們一改修復老建築只憑文獻、「修舊如舊」的單向作業;先敞開大門歡迎老觀眾進入,再憑藉居民口中記憶設計作品。
她們足足花了兩年辦公聽會、才展開設計,將老電影院改成社區圖書館。林雅萍形容這是「修復性設計」,不是修復建築,「而是藉建築修復人與土地的關係。」
家庭結構改變,如何解決和父母同住、卻又保持各自隱私的居住問題?王柏仁設計的「風厝」,讓父母與子女各居一棟樓,但透過設計讓彼此可遙望對方,保持適度距離又維持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