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 朱漢崙/台北報導
安養共生住宅在全省「遍地開花」。據了解,台中高鐵烏日站,合勤建設已和合庫繼續攜手,目前雙方已進而拓展到苗栗、新莊等,向北台灣推進,而苗栗與新莊兩地合宜宅更是首度以「合建」的方式,與其他建商、地主聯手,可說為承租公有土地之外的另一創新模式。
這也反映安養共生宅可更多樣化的發展,未來也將在銀髮產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上述三大案最大的幕後推手,其實是本身也是合勤健康事業負責人,也是樂齡協會秘書長李柏憲。
合勤建設所推動三種安養共生宅比較。
對於多元化發展安養共生宅,李柏憲認為,高齡產業發展與安養住宅的型態應具備多樣化,特別是高齡者生命歷程不同、身體健康狀況不同、以致需求並不聚焦且不定性:「因此,透過跨界、探知、拼圖、升級四個步驟,才能更動態性的滿足高齡社會的需求」。
對於分別在三地推動安養共生宅生根,李柏憲指出,目前合勤健康共生宅的型態將依據各地區需求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以「融合」、「共生」、「共存」的基本理念,因應地域特色、風情民俗等不同,來建構高齡居住空間與環境。
合勤健康共生宅的開發團隊目前在上述三地打造的安養共生宅,模式組合各有不同,李柏憲分析,上述三地均以規劃符「在地社區化」需求的共生宅產品為訴求,所以在產品共生模式組合上,土地產權可以來自公有、也可以是私有地;而土地持有除了租賃,也可採取合建方式。
他指出,這種「共生模式」不論各個面向都非常多元,在用途上可設定旅館、住宅、機構;產品規劃可走銀髮住宅、商業空間、護理之家等路線;收益獲利為出租、銷售、創投;經營管理則為內部營運、共同投資與委外合作等選項。
其中即將在今年完工,最早打造的「烏日共生宅」方面,是第一個共生宅案,土地為教育部所持有的學產地,李柏憲細數其中重要環節,包括透過承租40年的使用權持有條件,再搭配合作金庫銀行以四合一信託機制來支援該案開發的信用強度,並讓產品規劃能長期獲得銀行資金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