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黃有容/綜合報導
我國八月外銷訂單再度拿下史上最佳成績,但成長卻不如預期,讓人擔憂景氣已觸頂。經濟部昨發布統計,八月外銷訂單535億美元,連六月破單月500億美元,年增17.6%,雖為連續十八個月正成長,但未達2字頭,略低於預期。
經濟部統計處上月預估八月訂單有望年增逾2成,昨天結果出爐僅有17.6%。近來市場頻傳景氣觸頂,從記憶體、晶圓代工都曾被外資點名,國內大廠都已否認訂單流失,並重申短缺狀況並未改善,但後續發展仍值得關注。
我國八月外銷訂單「連十八紅」,達535億美元,成長率卻未達2字頭,不如預期,讓人擔憂景氣是否觸頂,但大廠仍表示,目前缺貨態勢不變。圖為高雄港貨櫃輪作業情況/記者劉學聖攝影
![我國八月外銷訂單「連十八紅」,達五三五億美元,成長率卻未達二字頭,不如預期,讓人擔憂景氣是否觸頂,但大廠仍表示,目前缺貨態勢不變。圖為高雄港貨櫃輪作業情況。記者劉學聖/攝影](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jk1NjUyOW5ld3M,/463614e76afc37d7_1278x603.jpg)
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表示,八月外銷成長的確低於預期,例如資訊通信產品,因為國際品牌手機進入新舊產品交替期,新品發表上市前的交替期都會呈現淡季效應,今年就是八月特別明顯,使得接單金額比預期疲弱。
除了新舊產品交替外,黃于玲也表示,因全世界疫情趨緩,因為疫情所推升的宅經濟及遠距商機,以及激發出來的需求動能都呈現降溫。
另外,近期面板價格反轉向下,是否可能會造成光學器材產品下半年成長壓力?黃于玲表示,近期注意到大尺寸面板價跌較明顯,但相對去年而言還是呈現成長,後續發展尚須持續觀望。
傳統貨品方面,八月油價較七月下滑,讓礦產品及塑橡膠製品訂單金額較預期低;紡織品則因為東南亞疫情升溫導致訂單金額減少。
觀察八月接單地區,美國、中國大陸及香港、歐洲及東協訂單金額均創歷年同月新高。其中,美國訂單金額達163.3億美元最多,陸港訂單149.3億美元居次;歐洲訂單為84.3億美元,但因資訊通信產品訂單減少,僅年增3.7%;東協地區則年增近3成,主因為電子、資通信產品及礦產品訂單增加。
我國累計前八月外銷訂單4187.3億美元,為歷年同期新高,年增3成。統計處也預測九月外銷金額為580至595億美元,年增百分之15.9至18.9%,有望拿下連十九紅;按趨勢發展,九月及第三季皆有望創下同期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