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騰凱/台北報導
經濟部昨召開記者會檢討雨災,定調此次雨災淹水是排水系統宣洩不及所致,將調整前瞻水環境計畫加強各縣市排水系統,研擬在公有建築地下建造兼做滯洪池的停車場,郊區則於農地建滯洪池,上方可供太陽能發電,盼減少200平方公里易淹水面積。
經濟部5日舉行雨災檢討記者會,次長楊偉甫(左)、水利署長賴建信(右)出席(方濬哲攝)
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此次雨災全台1179處積淹水中,有1095處為排水系統(內水)宣洩不及,此類情形比例高達92.71%,顯示內水宣洩不及是淹水主因。
經濟部次長楊偉甫指出,台北市下水道能承受的疏洪量是時雨量78.8毫米,降雨紀錄不斷創新,此次這種強降雨一小時下150毫米,連續下3個小時,78.8肯定是不夠的,但台北都會的下水道發展都已定型,提高承受力的難度很高,現考慮把公園綠地、公有建築地下室及學校運動場等地底下改成停車場,颱風豪雨來臨前清空車輛,停車場就變成地下滯洪池。
楊偉甫指出,郊外部分,過去遇到的困難是徵收,但現在考慮和農地的地主合作,導入民間投資把農地改成太陽能光電的基地,下方則建成滯洪池,讓農民保有土地所有權,又能共享利潤,如此也能避免土地徵收困難。
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此次雨災的雨量和2013年康芮颱風相當,但淹水面積比當時減少了1萬6000公頃,說治水無效並不公平,因此檢討治水成效的務實指標,應是檢視淹水面積是否減少、淹水時間是否減短,在短時間內強降雨的情況下,水利署無法保證不淹水,但能保證在經過治理之後,淹的面積更少、退水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