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世杰/台北報導
北市內湖科技園區「夾層屋」存在多年,市府要求違建戶改善或補辦建照,否則連續開罰行政怠金。政策上路2年多,列管違建戶仍有近7成未改善,且多以繳納怠金方式因應,累計開罰金額已有近2800萬元,北市建管處表示,將持續輔導改善。

內科早期為輕工業區,擁有樓層挑高4至6公尺廠辦,市府陸續放寬進駐行業別,讓餐飲業、企業營運總部進駐,出現「夾層屋」亂象。市長柯文哲提出繳交容積代金的解套方案,違建戶繳納代金、補辦建照即可就地合法,未改善者將裁最高30萬元怠金,並可按次處罰。
想找房❓降價/新上架主動通知你,快設定看房條件>🎍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 買房就要選對地段!「這裡」話題熱度正夯,搶先看>>
🏠頭前重劃區、純住公園宅,87戶限量搶先看>>
內湖科學園區的違規夾層屋林立,新制上路兩年多仍有近7成未改善。此為資料照片。圖/台北市建管處提供

即便北市府下通牒,但截至今年2月5日,內科夾層違建共列管213件,有58案自行拆除改善、11案掛件申請補辦建照,但仍有144案尚未掛件申請,未改善率高達6成7。
絕大多數夾層屋為餐飲業者,單是內科中午用餐時段的每日或一個月營業額,幾乎就可超過每年1次挨罰的怠金,有市府官員坦言,補辦建照必須全數土地所有權人100%同意,成了困難點之一。
建管處指出,自從要求內科夾層屋改善後,2018年、2019年開罰的怠金,分別約1487萬元及1382萬元,合計近2800萬元,將持續列管,並輔導違建戶改善。
另外,北市中山區條通地區違規酒吧、飲酒店林立,市府調降「就地合法」回饋金,降幅近6成,並要求22家違規業者去年底前繳納,否則開罰並斷水斷電,雖然仍有3家業者未繳納,但似因合法誘因大增,竟有3家非屬條通的違規業者,主動聯繫繳納回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