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欣中/恆春報導
鳳頭潛鴨是墾丁國家公園龍潭鑾最具代表性度冬雁鴨,過去度冬時期都有千隻大量,3年前突然降到一半,近2年更掉到常態數量的十分之一,鳥會憂心是龍鑾潭環境劣化。
鳥會本周六日在墾處管以公共論壇討論方式,搶救龍鑾潭消失的雁鴨。
屏東縣野鳥學會說,在長達40多年的龍鑾潭度冬鳳頭潛鴨(澤鳧)數量調查數據顯示,前12個年度的數量紀錄低於1000隻,只在72年度超過500隻,從75年度起的29年中,只有7個年度數量少於千隻,但3年前記錄到創新低的438隻,最近2年更遽降到低於百隻,今年也不樂觀,顯示環境出了問題。
野鳥學會監事蔡乙榮說,自北方南下度冬的鳳頭潛鴨,常在內陸河流、池塘和開闊水面活動,棲息於岸邊的軟泥灘,或在離岸不遠的水面漂浮,喜歡清澈的深水環境。
高雄澄清湖過去曾是鳳頭潛鴨度冬熱點,周邊土地開發後即慢慢消失,龍鑾潭數量遽降是個警訊。
長期關注鳳頭潛鴨的劉姓鳥友說,鳳頭潛鴨在台灣的度冬棲地北中南都有,從去年全國性的「新年數鳥嘉年華」紀錄來看,全國鳳頭潛鴨數量增加2000隻,龍鑾潭的數量遽減,可能是轉移到其他地區度冬,為何大量轉移度冬棲地,研判是龍鑾潭棲地生態環境的劣化。
嘉南藥理大學副教授黃大駿調查,龍鑾潭自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即禁止潭域漁業活動,曾是候鳥休息樂園。
但外來入侵魚種吃掉水鳥愛吃的原生魚種;改換水泥堤防也讓水生植被和生物消失,「內憂」和「外患」讓環境劣化,亟待公部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