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針對虛擬通貨平台業者,金管會要求洗錢防制法令遵循聲明迄今滿周年,共計26家業者完成聲明。金管會亦在業者提交書面資料後,實際到業者公司金檢及實名制。業者內部最新統計,實名制要求下客戶數目自然流失,加上網路交易詐騙件數今年7月起同步大幅減少,「真實」客戶對加密幣的信任反而上升,總交易量並未流失。

幣圈近日較有名的詐騙案是BTM(比特幣機台)被詐騙車手不法用於詐騙,卻又喚起人們對加密貨幣洗錢功能的記憶。
想找房❓降價/新上架主動通知你,快設定看房條件>🎍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 買房就要選對地段!「這裡」話題熱度正夯,搶先看>>
🏠成大第一排,千坪綠意宅,22-34坪搶先看>>

加密貨幣平台業者表示,現在的交易實名制規定下,個人開戶是要身分證正本和銀行帳戶,雙邊的帳戶開戶資料必須一致;此外,會建議開戶客戶持有加密虛擬貨幣錢包,每次交易都經過身分驗證,才能購買加密貨幣。
另外,金管會尚未放行刷信用卡付費,即使是實名制的客戶也只能用現金交易。業者認為,虛擬通貨平台業在2018年已被規定客戶需實名制,才算完成開戶手續、開始進行交易;但直到金管會依據洗防法要求平台業者要求合規,一方面要實際確認客戶身分,而且一旦發現客戶交易疑似有問題時,需要「採取行動」,包括向檢調偵防單位通報,平台業者因此更為關注可能的詐騙交易。
法務部調查局洗錢防制處指出,加密貨幣∕虛擬資產的風險有匿名性風險、缺乏適當KYC(認識客戶)外,還有跨境及多層化的挑戰,可以輕易進行跨國支付及轉帳,交易通常也涵蓋多個國家或交易實體,目前全賴傳統金融體系的金流加以掌握。
平台業者表示,目前的雙重實名制要求同時讓業者清理「呆戶」,進一步健全客戶資料庫,未來用於合規行銷上也更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