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劉季清/台北報導
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理事長陳建弘表示,認同政府把振興經費花在刀口上,但單單使用「電商」作為受益與否的認定方式太過粗糙,恐遺漏掉疫情期間根本沒有受惠的小型「受災」電商,造成不公與民怨。
在實體店面業績進入寒冬時,電商通路逆勢大發,但並非雨露均霑。TiEA指出,許多網拍平台店家在疫情期間遭遇工廠停工無貨可出,公司內部為維持正常營運並顧及員工經濟負擔,依舊持續支付員工薪水與成本開銷。TiEA統計成員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相較去年同期,56.3%的賣家訂單量是下降的,多數業者的訂單都衰退三~四成,且受影響的商家,絕大部分都屬微型企業,經營規模在10人以內的小公司。
振興三倍券排除電商。示意圖/鄧博仁攝
TiEA表示,電商平台具有長尾的特殊性,參與人數眾多,政府不宜只看少數大型電商營收成長,就片面認定所有與參與電商的企業,都是疫情的受益者。陳建弘表示,振興方案不應以「實體」或「電商」二分法輕易切分,恐將獨漏受到疫情衝擊的「受災」電商,並連帶影響關聯產業。
此外,未來行政人員與商家在執行上更可能與到各種衍伸問題,同時造成民眾在使用上的疑惑。例如,若民眾在同時販售旅遊與美容相關的票券平台下訂時,如何判定是否能使用?同筆訂單若拆成兩種不同情況,也將造成業者或消費者的困擾,需更耗時處理。這些額外增加的社會成本,都只是為了排除電商,然而疫情期間,電子購物及郵購的平均營業額,僅佔整體零售業營業額一小部分,恐難達到政府希望把錢花在刀口上的目的。再者,政府大力推發展數位新經濟,網路及電商平台是重要推手,TiEA呼籲,政府於正式實施「振興三倍券」前,能在避免引發不平爭議與種下隱憂的情況下多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