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戴瑞瑤/台北報導
打亞洲盃是近年金融業最高政策,但受到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三月在東南亞大爆發,加上全球股災襲擊,國銀在新南向國家授信與投資雙衰退、踩雷情況頻傳,業者呼籲政府應加快與當地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才能降低風險。
跟據銀行局統計,新南向十八國中,台資銀行目前布局達11國,共有226個據點,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是前三大。但受到這波疫情影響,國銀今年第一季獲利年衰退一成五,銀行局官員更擔憂,第二季恐會出現更大的衰退幅度,尤其新加坡過去都是國銀在新南向獲利首位,這次疫情已重創國銀第一季在新加坡的獲利,就怕第二季更為嚴峻。
兆豐銀行新南向布局增設柬埔寨據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銀在東南亞踩雷情況頻傳,今年四月新加坡石油巨擘興隆集團聲請破產,本國銀行就在名單中。一位公股銀行的主管表示,國銀到東南亞多以服務當地台商居多,東南亞國家金融體制尚未健全,外匯管制、業務等限制多,加上風俗文化差異,不易開拓當地客源,且資訊不透明、徵信制度不完善,才會有部分銀行在當地踩雷的情況。
銀行主管直言,政府鼓勵金融業插旗新南向,要去當地設點,國內金管會核准不是問題,主要問題是當地不一定獲得准入許可,若台灣跟當地有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會比較容易,風險也是考量之一,「總不能風險都叫銀行自己扛」,部分國銀選擇跟當地的銀行參股,但風險更難掌控,呼籲政府加快與新南向國家簽署MOU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