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 台北報導
11月20日是兒童人權日,兒福聯盟發表針對18歲以上成人進行的「台灣民眾被家長體罰經驗與認知調查」,發現逾9成2民眾有被體罰經驗,7成2被體罰的人長大後仍會反覆回想,2成6會做被體罰的惡夢。此外,有2成6被體罰成人表示和家人關係不佳、1成4甚至至今無法諒解。雖然如此,調查發現6成以上的民眾仍然不贊成「零體罰」的管教方式。
兒盟表示,日前兒童全身帶傷半夜在外裸著半身奔跑,引起民眾與網友一致撻伐,社會看似不能接受父母以「管教」為名的長期體罰和施虐,但回到日常親子管教,「不打學不乖」卻又經常是家長的口頭禪。
11月20日是兒童人權日,兒福聯盟發表針對18歲以上成人進行的「台灣民眾被家長體罰經驗與認知調查」,發現逾9成2民眾有被體罰經驗,7成2被體罰的人長大後仍會反覆回想,2成6會做被體罰的惡夢。圖/聯合報資料照
![「國際不打小孩日」源自美國,由一名民間組織創辦人身兼臨床心理學家Robert Fathman所推動,他深知體罰是沒效益的教育方式,且會使兒童受傷,於是選定4月30日為「不打小孩日」。](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jEzODQ2NW5ld3M,/6515cc905f62f836_1279x853.jpg/qs/w=600&h=600&r=21995)
此次兒盟進行「台灣民眾被家長體罰經驗與認知調查」,發現9成2以上都有被體罰經驗,8成7成年民眾表示童年都曾有過被輕微身體責打的經驗,超過6成被打到紅腫或瘀青,逾半有被罰跪、半蹲等體罰經驗,4成3曾被威嚇、恐嚇、辱罵,2成7或是當眾羞辱的言語責罵方式進行處罰。童年時候經常被嚴重責打的人,長大後「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的比例也高於沒被或輕度責打的人。
雖然知道體罰教育的危險,調查卻發現,6成以上的民眾仍然不贊成「零體罰」的管教方式,近4成的大人仍然認為體罰小孩是養育過程中必要的手段,甚至有超過3成認為「體罰是相對效果比較好的管教方式」。調查也請有小孩的家長自陳在教養上的困難,6成3家長表示「自己的情緒控管問題」、超過4成是「教養知識和方法不足」、3成3表示是「忙碌沒有時間陪伴」。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大家對於兒童虐待的認識經常只停留在嚴重的身體傷害,但根據兒盟去年的調查發現:曾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的兒少,有顯著較高的情緒困擾,且其中七成四至成年仍無法釋懷,其傷害並不亞於對身體的暴力。她希望家長能認知到無論是體罰或言語羞辱,對兒童未來自尊、親子關係、創傷侵擾等層面都有長期的影響,家長應更積極去學習並採用正向、非暴力的教養方式來教導孩子,取代體罰和言語暴力的方式。
●如有任何親職問題需要諮詢或請求協助,皆可撥打兒福聯盟「爸媽 Call-in教養專線 0800-532-880(我想要,幫幫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