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永慶房屋公益產學合作校園記者吳庭儀/台北報導
西松補校於民國六十七年八月,奉臺北市教育局指派設立補校,招收新生。胡慧宜校長說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新興國家為脫離殖民的地位、冀求經濟能快速起飛,因而由政府主導開始將教育推行至普及。二十世紀後,文盲的問題開始受到重視,而知識的傳遞最基礎的就是「識字」能力,因此西松補校於民國六十七年開辦,主要亦是以成人「識字」教育為主,開辦至今已三十三屆,目前主要以「國語、社會、音體」為主要的內容,招收對象為一般成人,而因社會型態的改變,來上課的民眾以年長的阿公阿嬤和新移民為主。
胡慧宜校長:「學生中的銀髮族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銀」更多,甚至有到八十幾歲的學生來求學,因為台灣失學的人反而是七八十歲的學生比較多,而且像這樣的學生很特別,他們會一直想來上學,不單單是因為要學習,也是因為這是他們人際關係的來源。」
除了有銀髮族外,還有新住民的朋友,新住民來這邊可以學到很扎實的注音符號和國字,而且上課次數和老師教課的內容一定都比一般華語教學中心來的扎實及密集,因為國小老師都很會教小孩子注音符號,且媒體和教材方面的取得比較方便,新移民包含的不只外籍配偶,還有國外來台灣就業的人。
胡慧宜校長表示,老師們還會教學生怎們用手機、平板等,像這次停課如果補校學生不會用線上課程的話,老師就完全沒辦法教他們。另外老師會用通訊軟體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要回報體溫,也幸好平常上課課程都有教,不然這次碰到疫情很多同學的學習就會停止了。
當然也有一些老人家真的學不會這些新的科技產品,但藉由這次疫情他們也不得不學會了。除了識字課程外,西松國小補校也會辦理課外活動活絡同學間的感情,讓學生們可以更有活力的一同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