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作者的最新文章 林淵源
林淵源 中原大學建築學士,曾任職於十方與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1998年於台北市成立林淵源建築師事務所,曾入圍2018年TRAA第六屆台灣住宅建築獎等獎項,著有「房子在想什麼?」、「建築師,很有事」及「搞怪建築師進化中」。
人氣 26066

水餃店的春花秋月

相關關鍵字

#水餃店 #生活 #水餃 #扁食 #住的故事
文/林淵源
 
你的記憶裡是否也私藏了一間水餃店呢?
 
至少我是這樣,而且每個城市都藏了至少一家,記錄了城市的容顏,也錨固著我的每一段青春。
 
水餃店的風花秋月(圖/林淵源)
水餃店的風花秋月(圖/林淵源)
 
水餃店就像演員圈子裡的李立群,辨識度不算高,但存在的必要感絕對「無敵」。妳的一生不見得會遇到一次金城武走進生命(或是史嘉蕾喬韓森跨過那個正好躺著的你)。但總會出現幾個李立群,平頭的李立群、穿直筒牛仔褲的、操著北方鄉音的…李立群。他們通常會出現在巷子口或者小學旁邊,當然也可能在消防隊的對面或是捷運站出口附近的騎樓內。總之,每個城市都會有間讓你魂縈夢繫的餃子店,不管你身在本城或者他方。
 
「水餃」對於小時候在中部小鎮成長的我曾經是陌生的,當年穿著人字拖鞋踏遍街巷夜宵的小屁孩,最熟悉莫過意麵、肉圓與扁食。在學校裡聽了老師解釋著課本裡描述的水餃,我一直用「扁食」的造型在理解著那個有點距離感的飲食文化。後來到城市裡讀國中以後,班上開始有了來自八方的同學,帶著各種口音腔調的國語。我這隻井底青蛙開始知道,原來世界不止我家騎樓到小學學校那麼大。原來一到中午,同學們打開的便當盒不是只有青菜滷肉與中間那一顆酸梅。我看到牛肉麵、炸醬麵、麻醬麵…重點是,我開始認識了,原來水餃跟扁食是不一樣的。那是民國六十七、八年代的風景,除了質樸的時代色彩,就是那一份都還是很原汁原味的家鄉味,許多來自大江大海不同省份的各自家鄉味。我在裏頭開了少年眼界也經歷了味蕾的青春啟蒙。長大之後也才知道了,那段少年十五二十時所經歷的舌尖地圖,原來正是一個大城市的縮影。
 
關於料理的話匣子一開,我猜很多人都開始想要搶麥克風。大家別急,我知道老張是用牛肉麵記憶一座城市,小李是用四果冰留住一條城隍廟旁的巷子,而小英堅持包了芹菜的水餃才是登堂入室之作時,偏偏小美只同意帶了咖哩味的煎餃皮才登得上廟堂。每個人都有其門道,各自用其獨特的味覺體驗在城市落上一支大頭釘。
 
上了大學後的我到了北部的學校,遇到了更多的「家鄉味」,滿目琳瑯裡總少不了「水餃」這位哥們。我吃了拳頭一般大的北方水較,也嚐了女朋友的母親包的本省水餃,後來又在同學的親戚開的店裡吃到青江菜、四季豆、黃魚、透抽包成的創意水餃。我發現吃水餃從是非題變成選擇題,也發現自己的城市幅員變得更大,更加立體了。
 
時常聽到有人說,認識一座城市就從這裡的美食開始吧!這句話對於跨過五十歲之後的我也有了一些體會。城市之所以迷人並不在其幅員有多麼遼闊,而在其切面的紋理是如何的豐富與多元。這裡面除了包含不同年代裡常民飲食文化的堆疊痕跡,也涵蓋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潮所帶來的鄉愁。城市除了要看其歷史的縱深,還要觀察其包容性與共榮的心量。每一個歷史的斷代會因為戰爭或者種族矛盾造成人群的大遷徙,而每一次的遷徙都是一次堆疊,堆了一層思鄉的愁緒,也疊上一層融合在地生活的新軌跡。
 
就這樣層層疊疊,一個城市的偉大不一定非得要有舉世聞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或是震聾發瞶的英勇事蹟。只要有間百年來始終氣味撩人的豆漿店、糕餅舖子、老茶行。或者,一間讓你不用放下刀叉也能立地成佛的餃子店,像一個永遠在等著傾聽你的祕密的樹洞,在每一段生活劇本裡扮演你的無敵超人,台詞不必多,但一直都在那裏。

好房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