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世華
政府財政困難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才發生,以往政府的資源都被選舉的選票所綁架,為了討好選民爭取權力位階,財稅的政策長期以來一路都是在減,當減了稅,福利給了出去,要收回來,就難了!因此每當一提到要加稅,只要動到了大家的荷包,輿論就會開始不斷地批評和謾罵,這次要加「富人稅」以及恢復金融營業稅,當然也會有人跳出來駡,可是財政困窘,積蓄已久的現實問題,終究還是得去面對和解決。
恢復金融營業稅 突顯特許行業享有的市場競爭待遇
以恢復金融營業稅來說,當初因為金融面臨困境,政府將金融營業稅由5%調降為2%(而這2%也是進入「金融重建基金」,這是為了避免銀行發生突變虧損倒閉危機的預備金,其實也只是把左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放到右邊口袋而已,終究還是用在銀行自己身上!)在實質上相當已給予銀行免稅的情況下,就好比是政府不但借你錢還不收利息的意思,如今優惠了這麼久的時間,現在叫你應該還了,反而還要被你駡?
銀行揚言說可能將取消信用卡優惠、不給予低率貸款……等等刪減客戶優惠的心態,無非就是想藉由對消費者的恐嚇行為,反過來要脅政府,分明就是擺臉色給財政部看!
若說銀行既有的商品業務,是因為政府給予營業稅的調降,才因此給予客戶回饋,那麼如果消費者不是銀行的VIP,沒得到應有優惠的,就是你銀行多賺的囉? 如果因為享受了特別的待遇而獲得了超額利潤,恢復繳稅的義務,更是天經地義的啊!
開徵「富人稅」 突顯財富差異的分佈情形
另一方面,財政部也提出以富人為對象的「社會回饋稅」項目,將綜所稅增加一級45%的稅率。當然這也引發一些人跳出來說,怕富人因此會出走而影響國內經濟?但我關注的倒是數字上的分配所代表的問題,45%稅率適用者為家庭年所得淨額一千萬元以上,初估約9,500人受影響,但卻可增加一年稅收99億元。而相對配套的減稅措施,短少的73億元,受惠的薪資所得及身心障礙者,則估約700萬人。
我想像全台灣2,300萬人,不過1萬人的所得收入抽5%,就有百億元了!我們不僅該思考這是2300:1或是700:1的財富統計分配問題?也要思考所得來源的商機問題?既然市場在、商機就在,整個市場所能夠創造出來的龐大商機,分配所得之後,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
全台灣1,100萬的就業人口,年所得超過千萬者才不到1萬人,我們不要去把這1萬個富人貼標籤,反而應該看看台灣的商機環境,如何創造出更多年薪千萬以上的就業者?又該如何能讓700萬低薪和身障者的人口數以及比例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