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
台電過去就曾拋出要重新檢討備轉容量率制度,不再以百分比當作基準。對此,經濟部次長、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昨(25)日說明,隨著現在供電量已經突破4,000萬瓩,母數變大的同時仍持續用百分比來當作供電穩定基準不夠精確,但是否修正為絕對值仍會交由專家決定。

曾文生24日於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再拋出此概念,隔日於台電活動受訪時說明,備轉容量是為防範機組故障時多做的準備,至於實際應該準備多少量,過往台電都是以一成作為規範。
🚄3分鐘就能到家!捷運便利宅立刻看!🎍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公園 X 雙捷運 X 高坪效』通勤族購屋立即看>>
🏠終於等到了!小家庭3房更新上架!

但現在供電能力已經突破4000萬瓩,隨著母數變大,如果持續用百分比當作基準,就會必須準備愈來愈多預度。因此,電力學者早在兩年前就提出,如果台電可以準備約兩部大型機組及一部中型機組,約250、280萬瓩的備轉容量率,其實就相當充足。
但曾文生也說,台電是受電業規範,相關討論在籌組可靠度及韌性辦公室成立後就一直有在討論,實際怎麼調整還是要經過專家商討。
台電備轉容量率制度是指台灣每日供電可靠度指標,也就是將以當天實際發電量,也就是扣除維修、故障機組及環保限制機組,再減去瞬時尖峰負載後所計算出來的百分比率;按理來說,若當天備轉容量率愈高,電網穩定度愈高,也可以在電網出現緊急狀況下即時備援。
根據現有規定,每日備轉容量率是以燈號呈現,如備轉容量率大於10%為「供電充裕」的綠燈;10%至6%為「供電吃緊」的黃燈;6%以下為「供電警戒」的橘燈;備轉容量90萬瓩以下為「限電警戒」的紅燈;備轉容量50萬瓩以下為「限電準備」的黑燈。
蔡總統於2019年表示,台灣每年備轉容量率為10%的供電目標。但實際上近幾年已較難達到該目標,部分原因是再生能源建置速度不如預期,且部分火力電廠興建進度延宕。
台電過往曾解釋,隨著台灣發電能量逐漸提升,若是要持續一直以10%為目標,不僅調度難度增加,也會增添不必要的燃料成本,因此萌生調整備轉容量率定義的想法。
前台電董事長楊偉甫曾表示,備轉容量率綠燈定義應該從10%下修至6%,當時就被砲轟是「達不到目標就修改遊戲規則」,因此修改備轉容量率一直都是台電「想做但是又不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