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陳美君/綜合報導
近兩年國內房價明顯飆漲,即使適逢中央銀行連續升息、金融市場震盪等利空,使房市成交量顯著萎縮,大台北地區房價仍未見鬆動;對此,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指出,由於建商的營建成本漲幅已趨緩,成本下降可產生一定的讓利空間,有助房價持穩。

近年來,國內外通膨情勢嚴峻,建商將營建成本大增,作為國內房價「只漲不跌」的理由。對於未來房價走勢,蔡惠美表示,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象徵建商興建成本的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去年每月的漲幅都在一成以上,今年4月達到11.8%,5月起漲幅開始趨緩,10月僅剩4.6%。
想找房❓降價/新上架主動通知你,快設定看房條件>🎍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 買房就要選對地段!「這裡」話題熱度正夯,搶先看>>
🏠成大第一排,千坪綠意宅,22-34坪搶先看>>

所謂營造工程物價指數,主要反映營造工程時所投入的材料及勞務成本的變動。蔡惠美說,建商推案時的售價,是將成本加上利潤,成本包括購地、營造與銷售等項目,如果營造成本漲幅趨緩,建商或許可能因應購屋者的需求,而出現一部分的讓利空間,不過這得視建商的財務狀況與態度而定。
蔡惠美說,建商會看本身的財務體質,判斷是要堅持要維持較高的價格與利潤,還是符合購屋者需求調降售價。
蔡惠美說,「過去建商常對外說明,因興建房屋的材料價格上漲,加上欠缺勞工,使整體的營建工程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未來營造成本的漲幅縮小,代表建商的成本壓力減輕,建商或許可以因應購屋者的需求,調降房屋的銷售價格,如此一來,將有助平穩國內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