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北道路出現「天坑」與建案施工不當造成「鄰近房屋受損」事件頻傳,也讓台灣都會區地質鬆軟,容易土壤液化與老舊建築抗震力不足、易受損的特性再度受到民眾重視。
筆者認為台灣地震頻發,但很多都會區中的土壤液化風險相當大,加上耐震力不足的老屋眾多,確實容易引發居住安全上的問題。未來民眾如何住得更好、更安全,將是一般民眾購屋或是進行房屋改建時,所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以台灣都會區遇強震會有土壤液化風險來說,所謂的土壤液化是指「砂質土壤」結合「高地下水位」的狀況,一旦遇到一定強度的地震搖晃,就會導致類似砂質顆粒浮在水中,因而使砂質土壤失去承載建築物重量的力量,造成建築物下陷或傾斜。
土壤液化高潛勢地 不乏房市交易熱區
土壤依其液化程度不同,可分成高度風險、中度風險及低度風險,如果在中、高度風險區發生強震,一旦建物因土壤液化倒塌,就容易造成很大的傷亡。
從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地液化潛勢查詢系統」資料可發現,目前台灣很多縣市都有土壤液化的風險,其中也不乏近年房市的交易熱區。以嘉義縣來說,就有53.15%、過半的土地屬於高度的土壤液化風險區,其次,彰化縣也有47.23%,甚至近年房市熱區高雄也有39.55%、台南也有38.31%,這樣比重其實相當讓人心驚。
最近頻頻發生天坑與建案施工意外的台北市,雖然高度土壤液化潛勢區面積佔比只有21.41%,但因北市高度開發,加上地質鬆軟,如果涵蓋中度風險的區域,其實台北市也是有近半數的土地可能因為強震而土壤液化,風險並不低,也難怪頻頻出現狀況。
台灣地震頻繁 居安敏感度要有
雖然中央地質調查所資料也指出,假使地震未達建築設計地震的強度,土壤液化未必會發生,但因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相當頻繁,盤點1999年921地震至今,台灣幾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大地震。 例如2016年台南大地震造成「維冠大樓」倒塌、2018年花蓮大地震造成「雲翠大樓」倒塌,再到2022年台東大地震造成花蓮玉里的大樓倒塌,台灣大地震出現頻率相當高。
臺灣地震模型(TEM)研究團隊2020年研究就曾公布的「未來50年台灣孕震構造發震機率圖」,指出台灣未來50年發生規模(Mw)大於6.5的地震機率為99%、發生規模6.7以上的地震機率有94%,連發生規模7.0以上的大地震機率都有54%,顯示出現強震機會相當大。
如今在台灣,在不少都會區土地土壤都有液化風險下,民眾對於居住安全的敏感度與要求一定提高,千萬不可輕忽。
老屋佔比逾5成 改建強化刻不容緩
台灣老屋眾多、耐震力不足更是現在住宅市場最大的風險與問題,根據內政部資料可發現,目前全台平均屋齡高達33年,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就有483.8萬宅,佔住宅存量高達53%、5成以上,而且台北市老屋佔區域住宅量比重甚至高達72%。
因為多數老屋都有耐震力不足的缺點,以2016年台南大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來說,北市府就曾估算,光是台北若發生一樣地震,將會倒4000棟房子、死6萬人,傷亡將相當慘重。
未來台灣老屋都更勢必要加速,而且民眾買房或是老屋,一定要強化建築的耐震力與增加抗土壤液化的設計,例如兩層以上的地下室或基樁設計,如此才可以使未來地震或是土壤液化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也許有人會問,擁有一間耐震、抗土壤液化的風險的住宅要價會很高嗎?其實並不會,以台灣近年引進日本相對平價的最新耐震輔助產品來說,建案只要花費豪宅「隔震」系統的約1/3造價,就可以享有與豪宅相同的耐震能力,有著「7級強震,大樓不倒」的安全住宅生活。
台北京華城斜對面進行中的「八德采邑」地主自主更新案,就是採用該產品來提升建物耐震等級,而且該建案從更新前單坪價格60餘萬元,如今推案房價將突破百萬元,挑戰區域最高價,足可見擁有耐震好宅不僅花費成本不高,更能住得安全、房產更增值。
最後要告訴大家的,居住安全不能只是口號,因為家是最值得保護的。如果您目前居住在老屋,擔心地震與土壤液化風險,那更新重建腳步一定要加快。
延伸閱讀
● 「全球最大燒肉園區」落腳台南!開幕時間曝 在地人嗨喊:等2年了
● 40戶以下小建案「能請24h保全」?專家一算搖頭了:6千起跳
● 大樓外牆滿滿1000格蜂巢!超強功能曝光 建商大佬搶朝聖
● 妹子出價180萬買套房 遭房仲激「別人出更高!」專家揭談價6話術
● 對得起社會!花敬群推社宅:明年20萬戶有信心
● 分居不離婚!她想把房「全給兒不分尪」內行人曝3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