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 彭禎伶/台北報導
高齡者須謹慎理財,否則將影響「世代正義」。金融評議中心董事長林志潔表示,國內45到60歲族群是各年齡層金融消費金額最高者,但若布局不小心、損及本金,不止沒替自己規畫好退休金,反而成子女及社會未來的負擔,而金融業者莫只是想搶高齡商機,若不作好商品適合度分析及風險告知,亦是高爭議的所在。
林志潔分析2020年到2021年65歲以上消費者在銀行、保險及證券的前三大爭議態樣,銀行業最常見的是違反金融產品條件或風險說明爭議、違反受理業務應告知事項義務爭議、違反客戶辦理金融商品適合度爭議。
![邁向超高齡社會,安養信託逐漸成為國人退休規劃時的重要配置。圖∕本報資料照片](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zA0NjY4M25ld3M,/a4362200b343a0a1_450x300.jpg/qs/w=&h=&r=16888)
保險業則是業務招攬爭議、殘廢等級認定、理賠金額認定;證券業前三大高齡爭議是受託買賣集中市場有價證券交易糾紛、投信投顧契約退費、期貨信託基金銷售糾紛。
在金融糾紛評議的過程中,會檢視金融機構是否有作好商品適合性分析、風險告知等,用高齡者聽得懂的語言,詳細告知商品特性、各式費用及各種風險,林志潔說,如過去曾見有一對70歲的老夫婦在投保投資型保單時,被評估為「積極型」,中途若要解約出場或定期收取的費用都極高,不是已無收入高齡者應有的投資方式。
還有理專會積極勸說高齡者解約、借款再投投資新商品,以已無收入更要積極理賠等,誘發高齡者的不安全感及冒進心理,在評議時就未必有理。
因此林志潔表示,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已是不可逆的事實,加上少子化,高齡者的理財及被公平對待是金融機構發展極重要且需重視的議題,搭配拉高高齡金融保護門檻、高齡金融規劃師、意定監護等配套,希望能降低高齡金融爭議及避免造成世代不正義的後遺症。
林志潔提出五大建議,一是長者應在身體健康、思慮仍清楚時,盡早作好自己的金融清單,預立遺囑,以免金融帳戶、保單等子女及親友都不知悉;二是高齡者要盤點自己未來的金融需求,如醫療及退休金等必要支出,這是不能挪去投資、也不可能用在積極型金融商品的資金。
三高齡金融規劃者應再具備特殊專業,如老人心理、長者醫學等,才能針對高齡者需求及適合的溝通方式,提供適當的服務;四是複雜或高風險金融商品拉高高齡者門檻,具認知能力及一定專業知識者不因年齡被限制;五是相關說明、文件及宣傳品,應針對高齡者有更清楚、簡單了解的文字或提醒。
林志潔表示,高齡友善應是全套的檢討、配套及不斷精進,不能只是頭痛醫頭式的補漏,才能真正減少高齡爭議,滿足長者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