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玉娟/澎湖報導
位在西嶼海龍部隊內的「土窟式清涼彈藥庫」,是日據時期建造的軍事設施,「除役」後逐漸崩壞,澎湖縣政府計畫串連西嶼地區軍事文化景觀,未來開放遊客體驗戰地風情,昨開工修復。
日據時期建造的「土窟式清涼彈藥庫」年久失修(圖),澎湖縣政府昨開工修復。(記者許玉娟攝影)
文化局表示,西元1930年興建的清涼彈藥庫,主結構是粗石砌的承重牆體,門窗框採用局部鋼筋,室內再覆以木骨牆,屋頂用角鋼鋼架等形成複式構造補強,是相當有保存價值的軍事設施。
「西嶼彈藥本庫」包括1座土窟式清涼彈藥庫,和兩座俗稱「銅牆鐵壁」的洞窟式彈藥庫,99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土窟式清涼彈藥庫因年久失修,牆垣出現裂紋,地基也有下陷現象,為保存歷史軍事建築,文化局編列900萬元經費修復,文化部文資產也核定3400萬修復洞窟式彈藥庫,正辦理招標作業。
土窟式清涼彈藥庫的設計特色,是進來後分成兩個空間,為讓底下通風,刻意抬高地板,最精采的是入口「弧拱」石砌,不只前後不一樣,每一石塊鑿面不同,屋頂採用的日本瓦,每塊都有一個圖騰。
在過去還沒有鋼筋混凝土樓板的年代,彈藥庫瓦片底下鋪的是「金摺天花」,也就是把鐵網鋪平,再澆灌混凝土,上下保護起來,厚約4.5到6公分,功能如同防火板,由於「金摺瓦」早就不生產,將全數保留下來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