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黃阡阡/專題報導
豪宅買方百百種,除了以自然人身分購置外,實力雄厚的企業多以法人名義買房,但更多頂級豪宅買家是透過第三地公司的名義,回台收購豪宅的僑外資,背景往往即是台商,其目的無非是讓資金來源查證困難、可長期節稅,甚至可避免實價政策上路所帶來的個資易曝光等困擾。
台北市一級豪宅百萬單價不說,單價站上200萬大關的豪宅比比皆是,且依豪宅大坪數規劃,總價動輒數億元,2016年房地合一上路,外資轉手獲利須課重稅,這對純外資而言,台灣房地產並非好的投資標的,因此多數在台置產的僑外資,無非是「台商」背景,這種第三地公司置產的方式為顯學。
台北市豪宅林立,街道整齊(好房網News記者張聖奕/攝影)
市場人士表示,以僑外資身分買房有兩項比較特別的考量,一方面在於若買家為台商、中資共有,目前台灣對於中資買房限制多,包括購買數量、貸款成數與金額、在台停留時間、房屋持有時間限制、是否具備對岸黨政軍身分等,繁複的審查不如透過第三地成立公司,改以僑外資購入,不論在投資開放比例、實收資本額報備、投資金額許可申辦等規定都較寬鬆。
第二是是個資不易外洩,市場人士指出,像是資本額只有100萬元的僑外資博信黃埔,竟能在二年內購置兩間水岸豪宅代官山,以及一間「信義富邦」透天厝,三間市值高達10.5億元,即便在市場被受關注,但目前身分卻依舊神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