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以環境教育為名讓農村一夜暴紅,卻間接帶來的傷害不斷發生,卻仍有地方透過凝聚當地共識,留住支持理念的消費者,成為廣結善緣的來源。
以環境教育為名讓農村一夜暴紅,卻讓間接帶來的傷害不斷發生。(圖/內政部提供)
🎍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 買房就要選對地段!「這裡」話題熱度正夯,搶先看>>
🏠頭前重劃區、純住公園宅,87戶限量搶先看>>
二○一一年林務局委託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與貢寮山區的農戶們合作,展開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透過續耕、復耕及無毒農法,保育受威脅的水田生態系物種。當年新聞曝光後,大批攝影機蜂擁而至,直接踩到田裡,甚至「指揮」農夫的動作,干擾田間生態、甚至踩壞田埂。
最大的一次反彈是在一次媒體參訪後,隔天就有農家子弟要退出計畫,原因是攝影機在他吃早餐時不時對著他,讓他感受隱私被侵犯、擔心家人安危。
於是基金會及當地決定先凝聚整體共識,穩定內部後再對外宣導。他們減少臉書粉絲團等對外公布播種、收割的時間地點,並加重力道在團體預約解說。
人禾基金會研究員方韻如說,他們採取「對外消極、對內積極」的方式,並選擇一塊「環境教育公田」,每年由不同人當田間管理員,預約辦體驗課程,由專家、農夫解說,讓真正想了解的人參與,成為另一項收入來源,也透過了解農人的努力以消費力支持。她認為,不用打跑所有大眾,才能留住支持理念的小眾消費者,並讓社會同步學習。
六年來,當地在田邊立起「止步就是支持」立牌,支持的民眾卻穩定增加,也透過體驗、小旅行等預約更深入參與。不過方韻如也坦言,直到今年無法杜絕每到割稻時蜂擁而至的攝影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