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爸爸常是家庭裡經濟與精神的靠山,但卻常是家庭理財規畫最「不保險」的人,由於男性的意外事故、突發重大疾病或特定傷病的機率高於女性和小孩,如何保對保險,是每個家庭都必須考量的理財功課。
許多家庭爸爸是重要的生活支柱,保險更需仔細規劃
AIA友邦人壽侯文成總經理指出,父親如果不幸倒下,將連帶對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與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其實保險保障應最優先。適合台灣老爸保險商品要能滿足「安家照顧、特定傷病、殘廢照護、保費豁免」這四大保障特色,讓好爸爸能發揮「愛與責任」精神。
保險專家指出,爸爸應依不同的人生階段適時調整資產配置,隨時因應家庭經濟狀況調整或補足保障缺口,確保家庭遇風險也能保持經濟安全,善用保險理財與醫療保障才是一位聰明老爸。
「30~40歲青壯型」爸爸,由於剛成立家庭,事業起步或迎接第一個孩子到來,收入有限、經濟負擔沉重階段。全球人壽商品部助理副總經理鄭中安表示,最經濟實惠定期險是首選,採主約定期險,搭配附約,可大幅降低保費支出。
「40~50歲三明治型」需照顧父母及子女,家庭責任重,工作及收入較穩定,且開始為退休準備,富邦人壽建議首重資產累積,可透過利變型、類全委保單、重大與特定傷病險、醫療險等商品來組合。台灣人壽則建議善用附保證給付投資型保單,可按希望開始領取時年紀及金額事先規畫,分期領取亦較不受市場變動影響。
「50~60歲準退休型」的爸爸多半處於職涯顛峰,經濟漸寬裕,家庭責任也減輕,但面臨退休在即,專家建議應該幫自己加強兩大保障,包括老後照護費用及醫療費用。康健人壽說,台灣高齡化漸深,但國人購買長期看護保險的比例偏低,意外險、健康險或殘廢扶助保險金雖能分攤部份失能照護費用,唯獨失智的保障缺口卻遭多數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