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鍾維軒/台北報導
北市停管處為加速推動「智慧化開單暨收費系統」,於今年初陸續設置具影片辨識及感測功能的智慧停車柱。但有議員指出,智慧停車柱辦理範圍應為主要幹道,卻在不少非主要幹道發現,還出現1格2柱怪異現象,設置也沒有公告周知,皆不符合預算執行附帶決議。交通局回應,智慧車柱主要是取締時段性禁停車輛,1格2柱提高辨識率與準確度,未來會加強公告周知。
北市議員鍾佩玲表示,北市雖率全國之先實施智慧停車管理政策,然規劃不足加以未與地方溝通,試辦計畫推動至今,偶生民怨。依去年度針對智慧收費車柱計畫預算之附帶決議,智慧停車柱辦理範圍改為全市「主要幹道」之時段性禁停格位,設備須送檢驗單位驗證,並公告實施路段及管制方式。

鍾佩玲指出,現北市諸多智慧停車柱設置點位並非位於「主要幹道」,且設置前後亦未確實公告於官網,寧波西街時段性禁停格位即為一例。另行經敦化南路近仁愛圓環處,有停車格位設置2支智慧停車柱,其中一支智慧停車柱建置在路口紅線禁停範圍、無停車格位的位置,就有民眾憂心會被重複開單。
北市交通局說明,智慧車柱是在時段性禁停路段,時段性管制的禁停路段大部分都在主要幹道,目的不是只有收費,還有取締違規停車等功能,達到交通管制效果,雖然時段性禁停車格多數都在主要幹道,就算不是,那也是有時段性禁停的車格才會設置智慧車柱。
交通局表示,智慧車柱主要是以影像辨識車牌、記錄時間,利用資料開單或收費,所以格位要設置2支智慧車柱,前後車牌都照到辨識才會比較精準,降低失誤率,而且多出來的智慧車柱,是由廠商自費,不在北市府預算中,也不會有重複開單的問題。
交通局說,在設置智慧車柱前,都會和當地居民、里長溝通,現場也有明顯的車柱立在車格旁,還有排面、標示,但若公告不足,交通局也願意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