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頤 圖/秀實提供
香港詩歌協會會長秀實,為當今香港重要詩人,曾在台灣就讀、生活很長的時間,台大中文系畢業,婚後一直卜居於香港新界的西邊。2006年因為家庭遽變,一個人與一頭貓,遷到城市的東邊,即西貢將軍澳區的一個高尚純住宅區域定居,展開「一個詩人與一頭家貓的居停歲月」。
香港詩歌協會會長秀實,為當今香港重要詩人
家變與遷居,於他,正所謂「十載城東十載城西」,想來不免嗟嘆,然而,十年來,從傷痛遷離,到習慣孑然幽居,他已漸從居家景致與滿室書影中受到療癒,懂得安然於生命之無常與靜好,在兩造極致的光譜下安之若素。
詩人情性使然,他選擇逐海而居,從家走向大海約只要十五分鐘,可以眺望香港東部的杏花邨。陽台對面是兩個大型屋邨,其間裸裎的翠綠,即茅湖仔山。秀實的家,可以說就是一個書庫,廳房處處都有書影,秀實自我調侃說:「古人形容書的堆纍,有『汗竹充棟』的說法。『汗牛』已不復見,而『充棟』卻剴切地描繪了我家的環境狀況。」
床前見方的案牘,作品大多數在這裡完成
書房命名為「止微室」,「止微」之於文學,特請友人題字以贈,貼於門前,常想像「止微室」是里爾克筆下的那個房子:「這個村落裏有最後一所房屋/ 孤零零的,像是世界上最後的房屋。」書房是他耽擱其中時間最久的房間,書桌左手邊放置一些簡單的茶具,工作疲憊時,細意沖泡慢慢品嚐,他稱之為一種「勞逸結合」的養生哲學。常勾留在書房的有限空間內,讀書、寫作、上網,把書房內唯一的窗帘垂下,與城市隔閡,形成了絕對孤單的空間,放置兩個書架。「這是家中的幽晦之境,也是我那些奇異夢境孵化之域。」他說。
書房「止微室」,名稱來自秀實評論集《為詩一辯——止微室談詩》
幽暗中盛開文學詩歌的奇豔,他有自成一格的生命情調。書漫漶全屋,除了四個大書架外,還有數十箱書。連睡房的窗台上,十七箱書也堆叠到天花板上,遮蔽了兩扇窗門和光線。這裡是香港東邊的一個衛星城市,地下鐵將軍澳線的其中一個車站,後面是將軍澳體育館,為香港唯一的室內單車館。
25坪的小型單位,他在2016年購買時,房價是215萬港元,現時樓價已升至680萬港元。但因為是居停,無法變賣,所以沒有因樓價升值而令財富增加,唯獨藏書不斷增加,他笑說:「那是『與書相伴』的物理現象。」
可眺杏花邨與茅湖仔山的陽台,則是一派明亮與青翠,落實他對於綠色的堅持,悉心栽種了植物,還放置了貓籠貓盆,讓愛貓也可以過著戶外生活。整個生活空間,可以用亂中有序來形容,說亂,是因為到處是書籍;說序,是因為他喜愛整齊的性格使然,物品置放都有固定地方。秀實的生活情趣與空間美學,常見於細微處,連洗手間都悉心放著盛開的鮮花,門上精美的木雕裝飾為馬來西亞帶回的紀念品。
住家陽台落實對於綠色的堅持
洗手間一角,有花與小熊抹手巾
由於空間有限,他重視收納和歸類,並從中國古典文學典故中規歸納出一番空間哲學:「空間的寛窄,有時與《爾雅》有關。《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本科普著作,其特色是為事物歸類。即後來聖賢所說的「格物」。「格物」就是把相類的東西放在同一個格子內。也即是窮盡事物的本質以尋出道理。家的雜物太多,是生活的必然現象,如能格物,即空間倍增,而起居愜意。」
書架一隅。秀實的家,可以說就是一個書庫
無論生活或寫作,空間於他,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而且兩者相通。古人建園,有借景的說法,即追求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空間特色。「堂煌華麗的居停我不習慣。近年興起的一些人文主題房子,或旅館,比較適合我這種遺世獨立的人。」有趣的是,因為常埋首書牘,忘記關爐火,家中貼滿「注意熄滅爐火」的紙條。
大廳上的財神擺飾,朋友見他不惜虧本辦詩刊,因而特贈
大廳上的財神擺飾,是一位寫作的朋友所贈,見他在文學蕭條的市景中,仍堅持撒錢辦詩刊,特贈以望他不至於因為對文學的熱情而透支。而他自己,目前只盼望有一張寬大無比的書桌,旁邊再放一移動的小几,供貓自在蹲伏著。
秀實為愛貓布置的睡處
秀實小檔案 秀實,「香港詩歌協會」會長,「香港散文詩創造社」社長,香港《圓桌詩刊》主編。著有《與貓一樣孤寂》、《台北翅膀》、《茶話本》、《昭陽殿記亊》、《假如你坐在對面》、《荷塘月色》等詩集,《劉半農詩歌研究》、《散文詩的蛹與蝶》、《我捉住飛翔的尾巴》、《何達作品評論集》等詩歌評論集。並編有《風過松濤與麥浪──台港愛情詩精粹》、《燈火隔河守望──深港詩選》、《無邊夜色──寧港詩選》、《大海在其南──潮港詩選》等詩歌選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