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頤 圖/廖志峰提供
帥氣與書卷味兼具的出版人廖志峰,在出版業不景氣時接任允晨文化發行人,在書市蕭條時勤於筆耕,出版著作,不盲從時代趨勢,就連購屋也不跟風搶台北的地段,而選在更邊陲、安靜富於情調的基隆。他本身是台北人,從年輕時就在基隆購房安身,自此愛上這個面海的港都,一住二十年,不想再搬遷。在安靜理想的環境下,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總能利用片段時間,沉澱心靈、讀書著述,不知不覺,已寫下了《書,記憶著時光》、《流光:我的中年生活》兩本著作。
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有著濃厚書卷味
他住在基隆安樂區的大樓社區,房子是在剛退伍時買的,和父母及姊姊一起住,靠近基隆長庚醫院和新山水庫,既方便照顧老人家,又比鄰自然美景,往更高的步道,可以看到整個水庫,視野開闊,隨時可以舒展身心。之所以一退伍就買房子,是基於傳統觀念,家人認為他接近「而立之年」,該有間自己的房子安身立命,於是積極幫他看房子,從台北一直看到基隆,最後選中山坡上,當時還是預售屋的這間住宅。交通方面,位於北一高和北二高兩條交流道之間,要去哪都很順暢,算是機能和景色兼具,因此就不做他想地買下。
其實,廖志峰和家人都不精通房市,以530萬買下這間36坪預售屋,殊不知當時正值基隆房價鼎盛期,才買下沒多久,房價便一直下跌。換做是別人,也許會覺得扼腕,但是廖志峰卻沒甚麼惋惜的感覺,這是出於他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淡泊性格,只知道勢必要有間自己的房子,讓自己和家人都能安頓,其餘就沒有想太多。當時,廖志峰還年輕,經濟並不寬裕,由於買預售屋的付款方式是隨工程進度分期繳交,他甚至希望蓋得愈慢愈好。多年下來,貸款早已付清,他也已經成為知名出版人,而這一住,他在理想環境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感,不想再搬了。
廖志峰的居所位於大樓7樓,3房2廳,前後都有陽台,光線、空氣均佳,還有頂樓,他種植許多花木,綠意成蔭。家具都是現成的老家具,從舊宅搬來,褐色沙發、木製桌櫃和酒櫃,加上他陸續購置或別人贈送的書畫作品,搭配起來,別有懷舊情調與藝術氛圍。
褐色調的客餐廳合一,木製桌櫃和酒櫃協調
起居室以書畫與懷舊老家具為基調
特別的是,他有一間起居室,面窗處陳設小圓桌和藤椅,在這裡看書、寫作,特別能放鬆,他的新著作《流光:我的中年生活》,有許多部分都是把握片刻的吉光片羽,坐在這裡耙梳而成。唯一訂做的裝潢是他最寶貝的書櫃,他有個和許多作家共通的空間問題,即書滿為患,訂做一個大書櫃仍然不夠,只好每格都分兩層放書,甚至每間房都堆書,連陽台都有,日曬雨淋,生霉在所難免。
起居室面窗一角,廖志峰最喜歡在此看書寫作。
從自己的新書發表會搬回蘭花,作為布置
除了書之外,他的主要收藏品有字畫和茶壺,字畫包括大學老師送的書法,和南宋畫家梁楷畫的「潑墨仙人」(日本二玄社獲故宮授權印製),鍾舜文(鍾理和孫女)的膠彩畫。還有幾幅洪素麗的版畫,緣起於當時編輯出版她的詩集,書中多幅版畫清新可喜,剛好她也同步有畫展,所以就收藏了多幅,如「蓋房子」、「小雪」、「水井故鄉」、「銀杏季節」、「在河上相遇」、「大滿潮」等,皆有他獨到眼光和珍藏價值。茶壺收藏亦為可觀,多達50多把,其中他最喜歡的是顧景舟的作品有2支,和朱可心的梅花壺。後來由於空間所限,有不少茶壺都轉送他人。
收集的茶壺中各具學問
由於社區裡大多數居民都是台北人,所以社區就有國光號站牌,廖志峰任職允晨文化發行人之後,工作繁忙,幸好上班交通方便,搭國光號到台北後,有忠孝東路、南京東路兩條捷運線可以轉乘。至於下班,就有時候到基隆換車。天天通勤,他總不捨片段時光,織錦著浮光沉澱下,清澈而深邃的文字,2013年末起,陸續寫下了40餘萬字,今年結集成《流光:我的中年生活》出版。
居家位於山坡,光線和空氣均佳
基隆生活,正是他的寫作經緯,至於擴展而出的心靈層次,他說:「我走不出的地圖,像馬奎斯的迷宮,也像蒙迪安諾的巴黎街道,所有的敘事因此交錯成了一闋迴旋曲,流轉成一張轉動的黑膠。」
廖志峰小檔案 作家,出版人,現任允晨文化發行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供職於出版社。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二○一二—二○一四),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著有《書,記憶著時光》、《流光:我的中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