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頤 圖/楊樹森提供
知名「漂木畫家」楊樹森,出於對殘缺生命的疼惜之情,專門撿拾漂木作為藝術創作媒材,把殘缺化為藝術再生,重新賦予生命。原本住在竹圍,為了安靜作畫,他搬遷到三芝,過著與自然生命共生的藝術生活。選擇獨立莊園式社區「拾翠山莊」來定居,居家和工作室結合,室內充滿四處撿拾或者別人贈與的物品,如破損的保齡球、雕塑狗、斑駁的桌子,這些殘缺物都是他的創作靈感來源,凡經他手,都化為美得令人屏息的作品。
「漂木畫家」楊樹森開展無數,擅長將殘缺化為藝術再生
楊樹森居住的拾翠山莊,為與自然共生的獨立莊園
「凡人家不要的,我都要。它們是很美的生命,都有故事。」楊樹森語帶疼惜地說。由於自身曾走過坎坷破碎的生命歷程,甚至罹患過精神疾病,離開公職單位、離婚,後來透過基督教信仰和藝術療癒而得到重生,因此,他愛惜斑駁滄桑,不但不捨丟棄,還一一轉化賦予新生命。尤其刻滿滄桑、漂流的木頭,他特別喜愛,常常沿著海岸線走,與各種漂木相遇,撿拾回來創作。
漂木是楊樹森的作畫媒材,也是心靈刻記
搬到三芝後,他發現:「一般既定印象,都會以為漂木只在海邊,我到三芝之後才發現,漂木其實大多在海岸線的另外一個岸上,只是都被擱在門口,或者當柴火燒了。」他撿拾回來,堆放家裡,包括淡水獨木舟的船板,上面還保留著船釘;包括斷了一截的破船,纏在漁網中被他發現,當時他還手打著石膏,行動不便,正好發現附近有刀子,他就獨自花了很多時間,用單手慢慢割斷網子,再請開貨車經過的漁夫幫忙運回家。
收藏淡水獨木舟的船板,上面還保留著船釘
居家幾乎滿屋都是作品,自成藝術化天地
楊樹森家裡沒有沙發、電視機等人為裝潢設計物,除了基本的床鋪、沙發、衣櫃,滿屋都是作品。對他而言,人為因素中往往含著令人受傷的元素,他的藝術觀、生活觀都來自於大自然。作品就是最獨特的裝飾,他擺設自有一套,例如畫作的主體都背對背擺放,元素對比,男女相對,倘仰相對,這幅的人物往左看、旁邊的那幅就向右看…這是為了一種彼此對話的效果,楊樹森用畫面來完成空間,並且說自己在現階段走簡化藝術。
書、畫、雕塑品成空間最好的裝飾
居住的拾翠山莊,也是個與自然結合的理想獨立莊園,無鐵窗,使用地下水,建築採透天別墅與大樓複合模式,景觀非常好,四季分明,可眺望山海,還有後花園、森林小步道,冬天樹葉落下,呈現北歐風情,夏天則可整夜聽牛蛙鳴聲。楊樹森6年多前搬來,逢三芝沒落,房價從原本一坪15萬降到8萬,他買下5樓的30坪空間,以低價享有良好居住生活。漸漸地,作品太多,又經常拾回漂流木,空間不夠放,又用每個月1萬元租下1樓的空間,50坪隔成兩邊,一邊放置作品,一邊供經常來訪的岳母居住。雖然已經離婚,但他依然對岳母盡孝道。
從窗外遠眺,頗有北歐風情
當初另覓空間的緣起,是南部一位做地板的老闆送給他非常大的浴桶,他想用來當畫布,現在,就儲放在一樓,即將轉化為療癒人心的巨幅藝品呈現。每天與殘缺物對話,「透過漂木,透過藝術,我得以回到生命的位置。珍惜它們的斑駁滄桑,我不做別的,而只是畫,作為一個關懷的窗口。畫它們,留下紀錄,重新賦予其生命,彷彿又是新的旅程,又回到生命軌道。」楊樹森說。
藝術家友人們經常到訪,談心說藝
楊樹森小檔案 楊樹森,知名「漂木畫家」。1958年出生於金門,自2004年開始陸續舉辦多場巡迴展覽、漂木畫展,並參與紀錄片拍攝。作品常態性展覽於二號倉庫文藝中心和留下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