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作者的最新文章 胡偉良
胡偉良 台大土木系畢業後通過國家高考取得技師執照,由公務員轉入民間部門後,先後涉足過建材、營造及投資興建領域。台大畢業後陸續取得營建管理、商學、法學等三個博士學位,目前為品嘉建設董事長,工作之餘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媒體。
人氣 63444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停止低頭傻幹先仔細規劃好自己的未來

相關關鍵字

#買房 #階級 #階層流動 #讀書無用 #好野人生
文/胡偉良
 
一個台北人,1984年為了圓出國的夢,賣了仁愛路上一樓的房子,湊了200萬去了巴西。
 
在巴西他艱辛節儉地度過了30年,終於攢下200萬歐元,準備回國安享晚年。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資料照/好房網News記者黃暐迪攝
年輕人該把資金投在哪裡,才能真的改變現況,使自己越來越好,引發熱議。圖/好房網News記者黃暐迪攝
 
回到台北,他去了原來的老房子看了看,發現當年被賣掉的上一樓的房子現在仲介掛牌1億出售,他剎那間崩潰了......
 
故事告訴我們,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有人說決定我們現在生活的就在於我們10年前有沒有選擇買一套房。
 
BBC的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他們的56歲。也用49年的時間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這種階層是很難打破的。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這其中只有一個叫Nicolas的男孩,成功打破了階層的天花板晉升為精英。紀錄片說,這個概率僅約為7%。
 
但是生活中的我們,很多都不會將希望放在這7%上,這也是我們義無反顧選擇買房的原因。
 
這個社會越來越殘酷:一個人的金錢權利地位高,掩飾不了他道德層面的可悲與卑微。但是同樣,一個人精神高尚清者自清,也無法掩蓋他可能是個窮人的事實。
 
當“讀書無用”的聲音在底層日益高漲時,社會中上層卻在培養下一代上加大投入。大城市裡的家長為了小孩進入好的學校,徹夜排隊。
 
因此,社會越發達,階層越固化,想要向上流動越難。
 
在一個百廢待興的社會,彎道超車,一夜暴富都成為可能,但社會一旦進入到發達又穩定的階段,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將變得日趨明顯,因為一切資源,包括話語權都被牢牢的控制在了這些有錢人手裡。哈佛公開課《公平的起點是什麼》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幸運的家庭環境。”兩位羅斯福總統都畢業於哈佛,“布希家族”四代都是耶魯校友,小布希在競選的時候甚至開玩笑說:“我繼承了我父親一半的朋友。”
 
對於華人社會來說,擺脫階層的一大驅動力還來自房子。隨著一線城市的房價的一路上揚,當房地產價格已經遠超於年輕人收入水平的時候,一個現象開始出現。這就是在一線城市年輕群體中,身份的變化開始出現了顯著的分層,而這個分層直接來源於房地產。
 
如果你沒有買房,哪怕你工作不錯,薪水不錯,但是沒有房子,你基本上一直處於底層。
 
如果有的話,你很容易就是中產階級了,因為一套房就值千萬以上。因此,如果你在一線城市有一套房子,房貸不是太多的話,找個年薪上百萬的工作,就可以過得很舒服,舉個例子,在2010年之前,在台北市買了一間2000萬的預售屋(頭期款200萬,貸1600萬(另外加上興建期的工程款200萬)現在的市值是4000萬以上。13年間,200萬的頭期款投入創造了2000萬的增值收益。
 
雖然他們依然要揹負著較高的房貸負擔,每月收入大量貢獻給了銀行,雖然生活過的緊緊的,但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讓他們產生了無窮的滿足感,上漲的房價讓他們感覺到:有房在手,心中不愁。
 
從而有了生活中消費的底氣,或者至少有著安身立命之所,不用為租房來提心吊膽。他們是金字塔的中間階層,生活壓力雖然存在,終日忙於償還幾十年的房貸,生活相對拮据,但至少在也有屬於自己名字的住房。
 
我們之間隔著一套房子,但這套房子,是千萬的距離。
 
我們無法抱怨,只能比那些生來就比我們更優越的人更加努力,才有可能擠到上一階層的社會裡。

好房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