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作者的最新文章 黃鵬䛥
黃鵬䛥 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台灣區董事執行長。業界資歷30年,曾任中華民國不動產經紀業營業保證基金主任委員、CCIM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理事長,以健全房市為初心,積極拓展國際視野。曾擔任壹週刊、聯合報、理財周刊等房產專欄作家。
人氣 28617

從需求面看台灣不動產的未來

相關關鍵字

#房地產 #高齡化 #少子化 #商用不動產 #廠房 #廠辦 #多空觀點
文/黃鵬䛥
 
不動產市場一直備受國人關注,隨處可聽聞房價走勢和投資機會的議題,而最常被用來解釋房市的是供需法則。然而,由於不動產具有特殊性,並非一般商品,且隨著時代進步,傳統的供需法則難以一以貫之。要了解不動產的未來,要重新仔細檢視供給面、需求面。本文試著從需求面的角度,分析台灣不動產的未來趨勢和發展方向。需求面是指影響人們購買或租賃不動產的各種因素,例如人口結構、生活習慣、產業變化等。
 
首先,從人口結構來看,台灣正面臨高齡化、少子化的問題,聯合國報告指出台灣高齡人口成長速度全球第三快,僅次於南韓與新加坡。國發會預估,台灣將在2025年達到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20%,約468萬人);資策會推算,2030年時國內獨居與雙老住戶將高達125萬戶;雪上加霜的是,內政部統計我國房屋稅籍住宅數為912萬宅,其中屋齡30年以上老屋比例佔了53%以上(約483萬宅),形成人、屋雙老的局面。且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來到將近81歲,未來更多的老年人口對住宅的品質和友善度、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照顧和保障;而小家庭或單身人口則會偏好中、小坪數的住宅。如何提供貼近需求的各種住宅產品,不論是銀髮宅、養生村、共生宅、友善宅、青年宅或是長照機構以及建立相關產業鍊,並且加速老屋改建,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從需求面看台灣不動產的未來 (資料照/好房網News記者楊欽亮攝)
台61線西部濱海快速道路遠眺台中港重劃區。 (好房網News記者楊欽亮 / 攝)
 
其次,從生活習慣來看,台灣社會正發生許多變化,例如工作模式、消費模式、教育模式等,這些都會影響人們對不動產的需求。例如,因為疫情和科技發展,越來越多人採用在家工作或遠端工作的方式,這意味著他們對住宅空間和功能有更多的要求,例如需要有工作室、書房、收納空間等。又例如,因為對健康生活、環保意識和節能減碳的政策推動,越來越多人選擇購買電動車、使用公共交通代步,這意味著他們對房屋建材、設施和位置有更多的要求,例如是否使用低毒性、低危害的健康綠建材,是否具備汽機車充電樁,靠近捷運站、公車站等。
 
最後,產業變化也改變了商用不動產的需求。一、在美中貿易戰導致台商持續回台、疫情造成跨國供應鏈移轉、輔導農地工廠遷移等因素下,符合需求的工業地、廠房、廠辦供不應求。二、網路購物盛行創造了物流、倉儲用地與不動產需求持續旺盛。三、疫情改變工作模式,A辦租賃仍顯現疲態,商仲業者預估未來3年還有25萬坪商辦將釋出,能否滿足客戶對ESG、綠建築、淨零排碳等需求,將成為商辦大樓的去化關鍵。四、疫情後旅遊、餐飲消費回歸正軌,購物中心、百貨、飯店業績亮眼。店面空置率也小幅下降。
 
綜上所述,從需求面看台灣不動產的未來,可以預見到以下幾個趨勢和方向:一、因應超高齡社會、橘色經濟而設計的建築產品將成為一大市場區塊;二、中小型化和高品質化的住宅將受到歡迎;三、商用不動產將持續聚焦在工業地、廠房、廠辦。這些趨勢和方向對不動產開發商、投資者、政府和消費者都有重要的啟示和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關注。

好房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