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11036

「適合步行」的城市 省錢不發胖又環保

#多空 #交通 #適合步行 #宜居城市 #環保 #排碳量 #Jeff #Speck #步行城市
好房News記者蘇彥菱/整理報導
 
「宜居城市」的定義為何?是具備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還是擁有良好的空氣品質?答案是「讓人更好走」!根據一項針對全球2百多個都市所做的生活品質調查發現,台北市排名第85,顯示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至於那些排名前幾的城市,皆具備「適合步行」這項條件。
 
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川崎區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是分開的,保障行人路權。(擷取自維基百科 cory 2006.09.30)
 
 
長期以來,城市規劃皆以「車」為本位,而忽略了人,根據淡江大學交通管理系教授羅孝賢接受《中國時報》採訪表示,過去重視的都是車,經濟成長也致力於解決車的問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其實是人。
 
根據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針對全球221個城市近3年來的生活品質所做的調查,台北市在全球排行第85,結果普普,卻也顯示在生活品質上,台北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根據《步行城市》作者、城市規畫師史別克(Jeff Speck)說,想打造一個更宜居、更適合步行的城市,就是要「從解放人們對車輛的依賴開始。」他更進一步從經濟、健康,以及環保三大面向,探討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為何有助於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
 
Jeff Speck 在TED的演講: The walkable city(翻攝自Youtube)
 
Jeff Speck: The walkable city(翻攝自Youtube)
 
經濟:適合步行反而更省錢
 
Speck認為,城市規劃上不應著重在車,更不是拿來蓋生技園區、醫療園區或航太園區等來吸引人,而是規劃一個適合步行和騎單車的城市才能真正替民眾省錢。以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為例,當其他城市都為了增加車流量而將道路拓寬時,唯獨波特蘭實施窄路計畫;當其他城市花了大筆經費建設公路,波特蘭卻把錢花在興建自行車及人行道上。
 
政策之變革,從外到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光是在行車里程上,波特蘭居民就較過去少了四哩,相較於美國其他城市的人也少了2成,每天花在開車的時間更少了11分鐘。有經濟學家將省下來的時間與里程計算過後,發現等同於波特蘭地區總所得的3.5%,顯見人們因此得到更多的錢從事別的投資。
 
不僅如此,近年來波特蘭還有個現象,即越來越多高學歷的年輕人陸續遷入該城,從過去的人口普查便顯示,波特蘭的年輕移民高過全國平均的5倍。
 
健康:適合步行的城市讓你不發胖
 
根據聖地亞哥所使用的步行分數評比,發現住在適合走路的鄰里,過重機率是35%,住在較不適合走路的鄰里,過重機率則是60%,因而興起個名詞叫「肥胖區」(obesageneric),提醒人們正視因居住環境而造成活動量減少的危機。
 
除此之外,Speck也指出,氣喘病增長的趨勢並非肇因於工業汙染,而是汽車的排氣管。另外,車輛過多的城市也容易發生車禍。
 
不過,這也涉及「道路空間分配」的問題,同樣地狹人稠的東京,市內的汽車道與人行道的比例是2:1,甚至1:1;反觀台灣則是4:1,且台灣的行人路權更是不彰,尤其從台北市有了Youbike後,行人不但要小心竄行的機車,還要與腳踏車爭道。
 
環保:適合步行的城市才是環保
 
其實,環保並非「在鄉下興建龐大的社區」,此舉僅徒增鄉下的排碳量,讓空氣汙染的問題更遽。Speck表示,這正是「開到你買得起為止」現象之顯著,「開到你買得起」是形容美國隨市中心房價愈飆愈高、道路倍增,一般受薪家庭光在通勤費早已高過購屋成本,高房價迫使人們往郊區移動的現象,藉著通勤往返於各大城市,所耗費的不僅止於金錢及時間,更嚴重的是,一旦發生房市泡沫化或油價上漲,郊區遭受到的衝擊勢必不小。
 
「開到你買得起」並不僅發生在美國,台灣亦是如此。羅孝賢指出,現在的台北市,不用等捷運蓋好,捷運站周邊的房價就開始上漲,靠捷運通勤的人反而買不起捷運站附近,出站到不了家,還須使用私人汽機車轉乘,排碳量並沒有因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而減少,他說,巨大的公共投資不但無法改善交通,卻助長炒房,是值得憂慮的。
Lynn 的新聞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