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
行政院主計總處於日前完成國富統計,這份資料顯示近五年台灣社會的財富增幅遠遠超越國民所得的增幅,平均每戶家庭的財富也在2013年底升逾千萬元,並於2014年底升至1,099萬元,財富升高看似好事,但再深入觀察,便會發現危機四伏。
經濟數據可分為流量(flow)及存量(stock)兩類,例如薪資、生產、出口、消費、投資、赤字及GDP是流量,用以衡量一段期間的經濟活動總量,而資產、債務、失業、貨幣供給及國富毛額則為存量,是衡量某一時點的經濟活動總量,流量與存量雖有不同,但彼此互為影響。
例如這些年政府債務之所以驟增,正是因為政府赤字年年逾二千億元所致,赤字是流量,而債務是存量;再如我們十年來生產性資本擴張緩慢,這正是民間投資成長趨緩所致,民間投資是流量,生產性資本是存量,所以說流量與存量彼此息息相關,甚至互為因果。
這次政府發布的國富毛額,就是一份台灣社會各部門的資產存量統計,這份統計告訴我們台灣家庭、企業及政府等全體部門的資產毛額於2014年底升至232.3兆元,五年來增逾三成,家庭資產淨額(財富)五年來也增逾兩成。這看似好消息,但我們不免想問:「何以長期以來GDP、薪資成長差強人意,國富毛額卻有如此好的表現?」原因就在於這些年房地產、股價連年上揚推升了台灣社會的資產價值,儘管GDP、薪資成長趨緩,讓消費後能轉化為資產的比例不如昔日甚遠,但隨著房價、地價及股價的上揚,依舊讓台灣社會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且慢高興,流量與存量不對稱的走勢正說明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大凡不正常的情況都不可能持久,這正是危機所在。我們從這份國富統計發現當前台灣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危機:其一、台灣生產性資產比例創新低:我國的國富毛額(資本存量)五年雖成長三成,但這全是拜地價及股價之賜,而機械設備、廠房及運輸設備這類的「生產性資產」五年僅增加一成,其占全體資本存量已由48.2%降至40.8%。
須知,一國產能取決於該國的生產性資產規模,我們近年經濟成長老是在保一、保二邊緣掙扎,是因為我們生產性資產存量擴張太慢,而生產性資產擴張過慢又是源於民間投資過緩,民間投資過緩則是源於政治紛擾不斷,政府決策反覆,這樣的大環境已導致了國光石化等重大投資案功敗垂成。
未來,生產性資產存量若依舊起不來,台灣的前景將難以樂觀。其二、台灣家庭負債創新高:這份國富統計從正面解讀是平均每戶家庭資產淨額五年來由899萬元升至1,099萬元,五年成長兩成,好像家庭的財富都增加了,但是財富的增加並非來自所得,而是來自房地產,隨著房地產狂漲,資產增加的同時,國人購屋負擔也日趨沉重,2014年底平均每戶家庭的金融性負債已升至168萬元的歷年最高,中產家庭的壓力,不言可喻。
其三、台灣貧富差距快速擴大:這份國富統計係運用財政部稅檔等資料編算而成,所得到的每戶財富、負債皆是台灣八百多萬戶家庭平均的結果,從這裡看不出貧富差距的變化。事實上,我們看到所謂財富增加,極可能只是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的財富增加而已,而看到的負債也可能因為除以八百多萬戶而難以呈現中產家庭的真實壓力。
然而,從近年運抵台中港的賓士、BMW等名車絡繹於途,屢創新高看來,台灣一邊所得下滑生活艱辛,但一邊在景氣低迷下卻仍有充裕財力買名車,貧富差距之大已非所得差距六倍可以比擬。這份國富統計讓我們看到台灣投資不足的危機,非僅呈現在民間投資,更已呈現在「生產性資本存量」了,我們必須了解,今天台灣能生產多少半導體、面板、汽車,能接待多少觀光客,靠的不是今年的民間投資,而是歷年累積的廠房設備、飯店旅館等存量,而這些廠房設備、飯店旅館隨著歲月也會逐漸除役,民間投資若趕不上設備除役的速度,經濟活動自然要停滯,甚至萎縮,這當中沒有任何僥幸的空間。
即將上台的新政府若不儘速在穩定供電、兩岸交流、工業用地及人力政策上有明快的作為,將難以扭轉這一走下坡的局面。而這份國富統計仍有未盡之言,那就是我們前述第三點所言,台灣貧富差距的問題,我們每年八月發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僅呈現所得差距而非貧富差距,我國政府曾於1991年辦過家庭資產調查,依這份調查,當年我國五等分位財富差距是16.8倍,同年所得差距不到5倍,兩者差距之大,明顯可知。
如今台灣所得差距已升逾6倍,而財富差距究竟已擴大到什麼程度,依舊是個謎,這個謎亟待政府運用大數據及統計方法加以估算並公布。美國總統羅斯福歷經1930年之前的大繁榮與隨後的大蕭條,對此他曾慨嘆:「在一半繁榮,一半破產的國家裡,是無法達到持久繁榮的。」由此可知,追求財富分配的公平,非僅基於公義,也是基於經濟繁榮。看看這份國富統計所言及未盡之言的三點危機,令人深感憂心,我們籲請新政府儘速因應,再晚一點,恐已時不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