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懿萱/新北報導
新北市板橋區忠孝國中改建校舍時,挖出有300年樹齡、被埋5千年的古楠木,它見證大台北滄海桑田的演變,學校卻決議只保留部分,引發爭議。市長侯友宜昨表示,原則上希望古木能全部保存,盼學校多聽各方面的聲音,讓古木成為教育跟公共藝術的一環。
2019年間,忠孝國中改建工程在地下約10公尺深挖出長逾10公尺、樹徑約1.2公尺的巨大楠木,但不是文資法公告自然紀念物中的珍貴稀有植物。因埋藏已久部分碳化,透過碳14定年法確認樹齡約300年。
新北市板橋忠孝國中挖出的古楠木放置在學校空地,以帆布包裹,防止下雨受潮。圖/聯合報
![新北市板橋忠孝國中挖出的古楠木放置在學校空地,以帆布包裹,防止下雨受潮。記者劉懿萱/攝影](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zAyODgxMm5ld3M,/97861edf3d9d562b_1280x853.jpg)
三重、板橋都曾施工挖出古木,專家認為古代海水從關渡淹沒台北盆地,形成鹹水湖,古森林經過千年演變形成零星化石森林。「它」可能見證大台北滄海桑田的演變。
侯友宜說,原則上希望古木能夠全部保存,才不枉費挖出一個這麼珍貴的古木,盼學校要聽聽多方面的聲音,尊重專家學者的評估,讓古木成為教育跟公共藝術最值得學習的禮物。
教育局長張明文說,古木雖不符合文化資產的認定標準,但是古木是校舍興建建物的重要標誌,將盡力保留古木與學校共存,未來結合學校課程活用,相關計畫也會送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審核評估,邀專家學者商討,讓師生了解在地歷史與光榮感。
忠孝國中校長陳秀標說,古木的保存與運用還在討論,未來將與專家學者研究,將古木的歷史文化融入教材,打造學校特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