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News地方中心/雲林報導
在食品安全、環境災害、農文化失落等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為讓雲林人找回失落已久的自信,讓台灣人肯定農業,雲林縣政府26日特別在雲林縣勞工育樂中心辦理第2場「農業與環境永續專題講座」,邀請高雄大學曾梓峰教授、中興大學李龍湖教授及張天傑教授、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黃育徵理事長等農業、經濟、畜牧領域之專家學者到場講授,和與會學員一起認識雲林農業博覽會及後現代農業的新主張,用心預約未來。
縣長蘇治芬表示,雲林農業博覽會72天的展期已經進入倒數階段,參觀人數也突破了70萬人的關卡,來自台灣各地的鄉親一同見證了這一場盛會。農業博覽會,它不同於園遊會、大型活動和嘉年華會;博覽會所呈現的內容不僅僅是討論和反省產業面的政策,而是更深刻的反省過去與現在人類生活與文明,對土地的傷害,以及人類對於未來的想像與願景。
曾梓峰教授指出,低碳雲林並不是一種噱頭,而是一種對於「轉變」的期待,因此,農業博覽會不是農產品的嘉年華,而是一種嘗試去「改變」的宣誓。以農業生產為生存基本條件的雲林,事實上面對著社會發展轉型嚴苛的挑戰。農業的雲林需要「翻轉」,不只是政治的承諾,更是全民打造「福祉社會」所需要一起來面對的任務;「翻轉」不是革命,但卻需要卓越創新的視野,以及大無畏的勇氣及毅力。
張天傑教授表示,面對國外進口低價畜產品的競爭,國內的畜牧業者所面臨的壓力日增,畜牧業者已逐年減少;畜牧業亦因國人環保意識提升,空氣及水污染的問題成為畜牧業發展亟待克服的問題。我國畜牧業若要維持競爭力,勢必需要改變策略以提升競爭力,並達到畜牧生產與環境永續的雙贏局面。
黃育徵理事長進一步說明,藉由這次講座和與會先進分享攸關台灣未來農業發展的幾大議題:診斷台灣「農業、農民和農村」所面臨的挑戰 、想像 2030年的「新農業、新農村、新農友」和今天會有何不同、2030新農業發展願景「新。鮮」的土地文化,利用這些議題提升台灣農業「生命力和競爭力」的發展願景和市場定位,並分析農業如何帶給一個國家多元的價值。
蘇治芬縣長強調,辦理農業博覽會就是想要告訴大家,我們絕不能輕視農業和農民,因為農業和農村保留了人類歷史文化中最珍貴的資產:鄉村生活中保留了「人與人最淳樸的感情」、農業本質保存著「人與土地最密切的關係」,要讓大家更認識農業、更瞭解土地所承受傷害,要讓雲林人更瞭解雲林的農業、讓台灣人認識雲林農業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