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主筆室/社論
政府為了貫徹居住正義,打擊房地產市場炒作,行政院在今年4月7日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藉由阻斷預售屋轉售牟利、防止運用私法人身分炒作、防杜虛報價格、明確定義不動產炒作行為與罰則等,來減少甚至杜絕投資客揪團炒房、利用換約哄抬牟利、散播不實資訊影響價格等炒作亂象,堪稱是政府打炒房政策的終極版。

不過,立法院本會期接近尾聲,《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至今還未排入委員會審查,幾乎已經確定無法在本會期通過,顯然朝野立委意興闌珊,只剩主辦法案的內政部要爭取在立法院下個會期排入優先法案,由於立法院下個會期即將迎來四年一度的地方選舉,來自建商與地方議員的政治壓力更大,《平均地權條例》在年底前獲得立法院審查、通過的機率已經愈來愈低。
跟爸媽買房記得提出「這證明」!否則未來賣掉要補百萬稅🎍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 買房就要選對地段!「這裡」話題熱度正夯,搶先看>>
🏠成大第一排,千坪綠意宅,22-34坪搶先看>>

過去兩年,行政院、國發會、中央銀行、內政部、以及各縣市政府齊一步伐,從中央銀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地方政府的囤房稅、財政部的房地合一稅、一直到內政部這次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整體而言穩定房市的政策成績值得肯定。
我們成功避開韓國連續20餘次抑制房價政策全數失敗的災難,也沒有出現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全國平均房價以雙位數年增率全面暴漲的泡沫,台灣雖然在中南部等低價區、新竹等科技廠商雲集的都會區出現顯著漲幅,但是恨天高的台北市蛋黃區與周邊的新北市則呈現高檔持穩的走勢,受到政策抑制的建築開發商當然有怨言,但整體建築業還是欣欣向榮,維持溫和上漲的多頭走勢。
我們認為,《平均地權條例》草案是保障全體國民購房權益的重要法案,預售屋合約炒賣的行為雖然是業界慣用的操盤手法,但是這種類似於內線交易、聯手炒作的行為,在股票市場早就被證券交易法與相關規定所禁絕,與先進國家的房產交易制度相比較,也沒有預售屋合約轉手炒賣行為合法化的空間,藉由此次《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讓房地產交易更為透明化、價格更符合市場供需、保障廣大辛勞工作的購屋民眾的權益,無疑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制度的改革是永續的,不過制度推出的時機,的確不必急於一時,我們觀察到,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世界房地產市場,突然在今年第一季之後出現反轉急凍現象,從歐美、日韓、中國、到台灣雖然各有不同的背景因素,同時反轉的現象則值得密切觀察。
台灣整體房地產交易在去年第四季出現高峰,房屋移轉棟數逼近10萬戶,今年第一季房屋過戶84,776戶,比去年多5%、比前年多22%、比2019年第一季增加32%,再度創下連續多年增長的新高紀錄。但是,進入第二季之後瞬間急凍,5月的預售屋推案量只有300億元,是過去20年來罕見的低點,推案量大的部分新北市地區,看房來客人數甚低,以4、5月的市場狀況來推估,第二季的房屋交易可能出現意外下跌的紀錄。
Omicron當然是房市突然冷卻的重要因素,但是歐美與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同時急凍,則是不可忽視的警訊。中國大陸去年還在高喊房住不炒,不料上海動態清零政策卻瞬間打垮全國的房產交易,各地方政府如今快速取消限購令,反手推出獎勵購房政策,根據中國房產信息集團(CRIC)所追蹤的23個主要城市新屋銷售紀錄,今年五一期間房屋銷售面積年減三分之一,前一百大開發商前四月總銷售腰斬,警訊令人擔憂。
歐美房市熱潮則是被央行升息所澆熄,美國30年房貸的固定利率,去年底是3.11%,到了今年5月已升至5.27%,是2009年以來最高水準,而Redfin統計4月份房產交易,已經有15%的賣方降價求售,類似的訊息不論在美國各大城市、或是歐洲、紐澳都同時爆發,這是全球一致的趨勢。
全球房產市場同步出現高點後急凍,到底會是泡沫破滅的初期徵兆,還是高檔整理的盤整,目前沒有人有答案,唯一觀察得到的是急凍的現象。大陸總理李克強動員地方政府全力拉抬,效果還有待觀察,歐美央行的升息打壓效果也才剛剛開始顯現,台灣房地產交易制度改革稍微停看聽,到下半年情勢較為明朗再說,應該也是合理、有利房地產市場穩健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