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任中原/報導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十九日提出第三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3)的退場機制,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然而仔細觀察退場的條件,卻仍存在諸多變數。
柏南克為何趕在此時提前宣布?顯然是因為他幾乎已確定將在明年元月卸任,因此先為「後柏南克時代」的貨幣政策定調。(圖/維基百科)
柏南克的任期到二○一四年元月卅一日止。今年三月他曾表示,「我不認為我是全世界唯一能夠控管好(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機制的人」,強烈暗示他已有倦勤之意。美國總統歐巴馬六月十七日也表示,「柏南克完成了傑出的任務。他的任職期間已遠遠超過他所希望及預訂的時間」,這更是柏南克明年將卸任的最明確信號。
柏南克在貨幣政策上最令人稱道、也最引起爭議的,就是採取非傳統的「量化寬鬆政策(QE)」。傳統的貨幣政策,都是以「利率(資金的價格)」作為政策工具。然而在金融海嘯之後,聯邦基金利率已經降到接近於○的水平,為了確保美國經濟能夠平穩復甦,於是在柏南克主導下,聯準會三度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相當於印鈔票救市,來壓低市場長期利率,終於使崩潰的房市逐漸恢復生機。
目前美國經濟雖已脫離危機,但能否不再依賴QE而維持穩定成長?連柏南克自己都沒把握。何況QE終將退場,而當聯準會把超過三兆美元的資金從金融市場抽離時,如何能避免引發市場動盪,且不致重創經濟,是柏南克及繼任者最嚴峻的挑戰。現在距他卸任只剩下短短七個月,柏南克已不可能親自完成這項任務。QE進場靠魄力,退場更是一大藝術。為了讓市場有更長的準備時間來準備適應,更為了避免在他卸任後發生退場脫序的情況,因此現在提前宣布退場機制,不但是基於他本身的使命感,同時也是他愛惜羽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