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香港新聞組/香港報導
香港文匯報報導,去年12月,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32.5,按月跌約2%,為連續第七個月走跌,來到2017年4月後的新低。若與2021年9月的歷史高位398.1點相比,跌幅達16.5%。
🚄3分鐘就能到家!捷運便利宅立刻看!🎍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公園 X 雙捷運 X 高坪效』通勤族購屋立即看>>
🏠成大第一排,千坪綠意宅,22-34坪搶先看>>

香港樓市去年面對銀行持續升息及新冠疫情反覆等多重負面因素打擊,樓市連升13年「神話」落幕。按單位面積畫分,各類單位樓價去年全線下跌,按月則呈「4跌1升」。其中B類(面積431至752方呎)單位跌幅最大,全年累跌16.08%,按月則跌2.2%。A類(面積431方呎以下)及C類(面積753至1075方呎)分別按年下跌15.8%及13.03%,按月則跌1.82%及2.02%。而D類(1076至1721方呎)則按年及按月分別跌8.14%及0.81%。不過E類(1722方呎或以上)單位卻是唯一按月報升類別,按月升2.18%,惟全年仍累跌2.41%。
住宅潛在供應 去年突破10萬大關
另據大公報報導,香港樓市去年受多項不利因素衝擊而下跌,發展商卻又死守不降價,令一手成交創逾10年新低,造成「貨尾」積壓;加上特區政府的土地供應持續,未來三至四年的私人住宅總潛在供應在去年底終突破10萬間大關,創2004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為香港未來樓市增添更多不利因素。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表示,去年發生最嚴重的第五波疫情,加上銀行升息等利空因素,市民「入市」信心減弱,樓價跌幅較大,一手住宅銷售不足萬間,二手住宅成交量也只有約3萬多宗,兩者均創有紀錄以來新低。但發展商普遍未肯降價求售,導致一手貨尾及未售「樓花」(預售樓)積壓。
中新社報導,香港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表示,比起去年11月,12月樓價指數跌幅略為收窄,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大陸放寬防疫措施,讓陸港恢復通關初現曙光。
恢復通關對香港房地產市場的利多效應,預估將反映在下次公布的2023年1月樓價指數跌幅進一步收窄,2月料將持平,3月可望出現輕微彈升。
展望2023年,陳海潮認為,相信通關效應尚待發揮,海內外資金將陸續入市,加上引入高端人才計畫支持下,對香港樓市會有明顯的支持作用。隨著經濟復甦,香港及大陸購買力可望加快釋放,預估樓價今年第二季有機會回升3%至5%。下半年如無其他利空因素,樓價將繼續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