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投資型保單買氣退燒。壽險公會昨(17)日公布最新統計,1月壽險業新契約保費(保費收入加負債)為1,074.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6%,其中,投資型保單531.52億元,年減1.4%,為16個月來首度衰退。
進一步觀察,1月投資型保單保費,占整體新契約的保費比重僅49.5%,占比未過半情況,為14個月來首見。
壽險公會今(17)日公布最新統計,1月壽險業新契約保費(保費收入加負債)為1,074.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6%,其中,投資型保單531.52億元,年減1.4%,為16個月來首度衰退。圖/聯合報
![台產防疫保單去年大熱賣。本報資料照片](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zAzNTM5N25ld3M,/2686204c44b385f8_799x532.jpg/qs/w=&h=&r=16888)
壽險公會昨日公布1月壽險業保費收入統計,在新契約保費方面,相較於投資型保單年減1.4%,1月傳統型保費543.27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23%。
對於投資型保單1月銷售罕見衰退,資深壽險業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三,包括「附保證給付投資型保險商品」停售效應、1月全球股市波動加劇,以及部分壽險業者為平衡商品結構,強化利變保單銷售、投資型保單相對降溫。
壽險公會指出,去年年初銷售多為「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保險」商品,該類商品的保險收入成分較高,不過,為利壽險業因應「美國保險監理官協會」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保險商品準備金計提方式變更,金管會指示,去年底前完成該類商品有效契約的變更作業,未完成的公司應於今年起暫停銷售直至變更完成,投資型保險市場於暫停銷售期間,由負債成分較高的類全委保單取代,使今年1月投資型新契約保費罕見衰退。
壽險業者表示,「金管會要求變動完後才能重新銷售,但目前為止仍有多家公司停售中,進而衝擊1月投資型保單的銷售成績。」
除政策因素外,今年1月著眼通膨加劇,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轉「鷹」下,公債殖利率驟彈,全球股市震盪加劇,部分投資人態度轉趨「觀望」。業者還說,近期部分壽險公司為平衡商品結構,刻意強化利變保單銷售,也是投資型保單1月相對降溫的主因。
進一步分析,1月哪種保單賣得最好,以新契約保費而言,壽險為581.04億元,年增率達33.1%,占整體新契約保費的54.1%;年金險455.34億元,占新契約保費的42.4%,年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