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台北股市從年初1萬8千點的高點一路下滑,加上過去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上漲,讓不少上班族苦惱資產縮水,除了加薪之外,究竟上班族還有哪些充實荷包增加資產的理財方式呢?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現,高達4成8的上班族擁有正職工作之外的第二份收入,在擁有複數收入的上班族中,5成8的收入來源是兼職/打工,另外4成上班族擁有投資獲利帶來的被動收入。
進一步詢問上班族最常接觸的理財工具,佔比最高的是銀行儲蓄79.3%,其次是股票/ETF 52.7%、保險/儲蓄險/投資型保單51.0%、基金38.0%以及外幣外匯28.2%。
調查也觀察到薪資級距不同的上班族,最常接觸的理財工具也有所不同。交叉分析發現,薪資4萬元以下上班族,最常接觸的理財工具為銀行儲蓄,薪資4萬元以上,接觸股票、保險作為理財工具的比例就大幅提升,顯示銀行儲蓄是上班族最普遍的一種的理財方式,而隨著收入增加,在財務的運用上更有餘裕,上班族就會開始運用不同的理財工具為自己增加收入。
上班族理財的目的有哪些?調查發現,上班族最想提升生活品質49.4%、做退休準備45.1%、財富自由39.1%、創造財富增值34.2%。
但對於擁有多少流動資金,才能讓上班族覺得自己晉升「有錢」階級?26%上班族認為有1千萬以上的流動資金才算有錢,但也有4.8%答案是只要有10萬就算有錢了,落差相當大,但平均來看,上班族認為擁有474萬,可以快速變現的流動資金就可以稱的上是有錢人了。
調查發現,6成5的上班族有儲蓄的習慣,平均每個月可以存下1萬1858元,另外3成5的上班族,完全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存。而平時就有理財規畫的上班族,平均每個月投入理財的金額9543元。而上班族在投入金額理財時,參考的資訊來源包括上網找54.3%、理財工具書/報章雜誌32.0%、朋友28.8%、另一半27.1%,可以看出網路資訊已經取代傳統口耳相傳的口碑行銷,成為投資理財的主要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