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2247

回家是一條撞牆之路 魚群擱淺的悲慘命運

#地方 #洄流 #東北角 #魚兒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即時報導

「回家是一條撞牆之路。」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3月公布在貢寮拍攝的一段影片,魚兒從溪流躍起,想回到上游產卵,卻屢屢撞上河床上的人工構造物,回不了家,面臨中間就擱淺的悲慘命運,這段影片引發討論與迴響,重新反思整治的意義。

「水來了,趕快往上爬。」這兩週台灣終於下起雨,水來了,等於水路搶通了,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在東北角追蹤日本禿頭鯊上溯的畫面,爬得非常辛苦,但終於可以盡快到上游開展魚生。

人為構造物對生物生死的影響,正在台灣各溪流上演,圖為台東的野溪整治後的情況。記者郭政芬/攝影人為構造物對生物生死的影響,正在台灣各溪流上演,圖為台東的野溪整治後的情況。記者郭政芬/攝影

在東北角巡溪的方韻如說,日本禿頭鯊還可以爬上潮濕的壁,但若是靠跳躍的魚類等,恐怕就上不去,拍攝的地點距離出口海只有一百公尺遠。

這些人為構造物對生物生死的影響,正在台灣各溪流上演,蓋起固床工與護岸,魚兒回不了家、食蟹獴沒水喝,近期台灣缺水,且伏流化嚴重,即使上溯能力強的禿頭鯊,可能也會爬不上去,河川生命力逐漸流失。

「溪流改造過程,得先思考到底解決了哪些問題?又帶來哪些後遺症或副作用?」方韻如說明,很多溪流整治後,卻造成伏流化,當前、後頭的水流都被截斷,生物只能困在中間。以今年來說,今年屬於大乾旱,水量明顯變少,加上人工構造物阻斷了退路,魚蝦都被困住,沒有後路,死了大半。她更親眼看見,在低漥的乾河床,居然有紅色的蝦,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蝦被煮熟了。

方韻如說,溪流的生物常是陸域及海洋大魚或鳥類的食物,若因人為構造物、環境變異等死亡,恐怕就會影響到整個食物鏈。

溪流是連接山與海的維繫管道,但往往因為整治,造成溪流受到破壞,不少民眾看了很痛心,而讓方韻如感到擔憂的是,如今越來越多人重視生態,中央部會要求工程應有生態檢核,促成工程與生態的對話。但前瞻計劃的推行,估計會有一大筆預算到各單位、各縣市政府,恐將造成「為消化預算,興起更多整治工程」,面對的恐怕慘不忍睹的整治景象。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即時報導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