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報導
國內遭逢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象,中南部部分水庫快見底,許多溪流湖泊乾涸,嘉義縣故宮南院兩座人工湖水位雖下降,但透過不同高層上下湖水位調節,平時收集雨水回收利用,讓景觀湖美麗如常,讓遊客好奇,「水從那裡來?」
故宮南院說,南院環境設計充分利用雨水,利用建築及敷地設計,平時收集雨水,充分利用雨水回收及湖水,灌溉養護植物,達到經濟省能效果,合乎主體建築基地保水、水資源鑽石級綠建築等指標,以及水資源永續利用。
國內遭逢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旱象,故宮南院兩座人工湖水位雖下降,但透過不同高層上下湖水位調節,平時收集雨水回收利用,讓景觀湖美麗如常。圖/故宮南院提供
南院院區約70公頃,包括20公頃博物館區、50公頃景觀園區。其中園區中央水池依照「儲水層工程」,99年整地完成人工湖湖體工程,面積約為13.32公頃,區分上、下湖等不同高層區,中間以至真橋區分「博物館區」與「景觀園區」,因此人工湖具有滯洪、水資源調節利用、水體景觀、生態營造等多重功能。
上湖「至善湖」、下湖「至德湖」在水文功能扮演不同角色,基地水文以區域集匯儲納園區雨水,以及收納地表逕流,基地外結合區域灌溉大排,進行區域內外調節湖水水位高低,以平衡水位高低。
兩座人工湖水文「功能」各有不同,上湖「景觀湖」,主要功能博物館營造視覺景觀,湖體水面高度須維持穩定;下湖「滯洪池」,主要容納降雨逕流及洪峰流量。
下湖四周以礫石灘皂土毯緩坡設計,暫時貯集雨水逕流,上湖為維持常態水岸景觀,保持一定高低水位,區內以「上下湖水循環管道」及「壩體水流重力溢淹」等方式,藉適當調節控制湖水水位高低。
平時可以電能驅動地下管道輸送湖水至上湖,維持上湖湖水於一定水位保持景觀,遇雨季洪水,透過至真橋壩體水位重力差,溢淹至下湖及區域對外排水,藉以維持適度調解上下湖水位高低差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