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記者邱琮皓/台北報導
經濟部昨(23)日公布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統計,10月零售業受股災影響,表現低於預期,營業額3,715億元雖為歷年同月新高,但年增率僅0.9%,而餐飲業營業額更較去年同月下滑1.3%,成長力道不如上半年。
展望未來,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表示,批發業進入耶誕節及元旦鋪貨旺季,預估11月營業額年增率將繼續呈正成長,但基期已經墊高,增幅將縮小,至於零售業因週年慶檔期延續、雙11購物節促銷,加上天候轉涼帶動禦寒商機,可望挹注綜合零售、家電、3C產品、服飾等銷售業績;餐飲業則是受惠百貨公司週年慶的集客效益,與天氣轉冷的溫熱飲需求,預期11月營收年增率將轉為正成長。
10月零售業受股災影響,表現低於預期,營業額3,715億元雖為歷年同月新高,但年增率僅0.9%,而餐飲業營業額更較去年同月下滑1.3%,成長力道不如上半年。圖/中時電電子報
統計處指出,10月批發業營業額9,199億元,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7.0%。而10月零售業營業額3,715億元,雖然歷年同月新高,但年增僅0.9%、低於預期的1.5%。
王淑娟解釋,10月台股受到美股牽連,單月指數下跌7.3%,影響到民眾的消費意願,其中綜合商品零售業的百貨公司僅年增0.1%,而超級市場及量販店也因為去年基期較高,導致各年減0.4%、10.3%。「今年下半年零售業成長力道的確不如上半年。」
王淑娟指出,零售業去年8月開始轉為正成長,成長幅度一路維持在3%以上,基期較高,加上節慶落點不一影響,其中資通訊及家電設備業與汽機車業表現相對較弱。
她進一步解釋,資通訊及家電設備業主要是在5月499之亂後,續約潮影響到換機潮,手機買氣明顯不如去年成長幅度高;而汽機車則因免稅優惠誘因慢慢弱化,今年7月開始的買氣較去年同期減少,「去除這兩個業別影響,零售業7到10月仍有3%成長力道,其實不算太差」。
10月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圖/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