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林奐成、洪欣慈/專題報導
行政院明年將實施高中職免學費及補貼私立大專學雜費,此舉是否有助弱勢孩童升學並脫貧?部分社工及教育者持悲觀想法,指出當今貧富兩極化,偏鄉與都市資源落差大,教育雖可讓孩子找到工作,卻難達到階級流動。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國小教導主任郭淑娟以「孩子的一天」舉例,都會區孩童享受安親班、才藝班等豐富資源,父母即使忙碌仍可將孩子送到教育機構,而偏鄉孩子僅能接受學校幫助,「學校是最大避風港,回到家父母沒空,整天下來就出現學習落差」。
即便努力念到大學,也未必能脫離貧窮泥淖。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中低收入戶高中(職)以上者達百分之78.8,與全國家庭的百分之75.8相近。
另教育部110學年度統計,大專校院就學貸款總金額達185億元,超過廿二萬名學生申貸,不少學生學貸屆期後仍無力償還。截至2021年8月,「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代償學貸餘額超過四十九億元。
花蓮五味屋長年陪伴弱勢兒少,五味屋創辦人、東華大學教授顧瑜君觀察,很多兒少只是被體制推進大學,但高教膨脹下文憑無用,還背了學貸,依舊是「打工人口」,求學期間也容易因受挫而中輟。
五味屋近年鼓勵孩子申請教育部與勞動部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方案」,讓孩子高中職畢業後能先學習職場技能,五味屋本身有商店可提供實作,也積極和花蓮市區店家合作,「經過沉澱之後,孩子可以思考到底要不要念大學,就算真的去念,碗也會比較深,不會那麼淺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