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喻文玟、林佩均/台中報導
台中42處公有市場超過一半使用20年以上,緊臨鎮瀾宮的大甲第一公有市場位在黃金地段,使用至今已41年,歷經數次整修,生意都不見起色。市議員吳敏濟說,民眾習慣到大賣場、超市購物,建議採BOT或OT方式活絡。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若攤商和自治會有共識,明年可辦可行性評估,全市老舊市場也可納入參採。
議員吳敏濟指出,大甲第一公有市場一樓有118個攤位,實際僅3成攤位在營業;二樓有19個百貨攤位多數當倉庫使用;三樓當作聯合里辦公室,地下室只剩下防空避難功能。
![大甲第一公有市場已使用40多年,緊鄰鎮瀾宮蛋黃區,但使用率日益萎縮,民代建議以BOT招商重新改建。圖/吳敏濟提供](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jk4NDI0NW5ld3M,/10261872b4dd5d0e_1279x743.jpg/qs/w=600&h=600&r=22000)
吳敏濟表示,他盤點六都老舊公有市場改建,以台北中崙市場為例,也是凋零的傳統市場,經採BOT招商由廠商自負盈虧,負責管理、維護營運資產,台北市政府坐收租金。
吳敏濟說,大甲第一公有市場占地比中崙市場大近一倍,周邊是大甲地價最高的特定商業區,也符合鎮瀾宮遶境香客,住宿、用餐及停車的需要,留住人流就有商機,他初步詢問攤商意見,都有改建共識,改建期間只要做好攤商安置,消費者或大多數攤商都會支持。
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依據法規只要公有建築達45年公告可拆除年限,若攤商、自治會有共識,會依議員的建議,開始規畫公聽會,蒐集攤商、在地意見後,納入可行性評估,若成功轉型,可當作全市老舊市場蛻變的參考個案。
台中市副市長令狐榮達也說,不只是大甲,台中42處公有市場,都應完整評估未來方向。
「不整建的話,我們攤商就是等死!」大甲第一市場自治會會長莊建華指出,客人不進來原因很多,悶熱、髒亂、沒有停車場是最大主因,希望能重建蓋多功能商辦,一樓保有傳統市場、二樓美食街、三樓商旅、餐廳,留住鎮瀾宮香客,延長地方消費商機,地下三層樓設停車場。
在地豆腐攤商抱怨,因市場設備老舊,沒有冷氣,夏天氣溫一熱,豆製品的豆腐、豆漿容易變質;陳姓婦人說,寧可去超市、大賣場,好停車又能吹冷氣;在地林姓婦人則認為,傳統市場物美價廉、食材新鮮,而且跟攤商互動有人情味,是賣場無法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