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作者的最新文章 林淵源
林淵源 中原大學建築學士,曾任職於十方與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1998年於台北市成立林淵源建築師事務所,曾入圍2018年TRAA第六屆台灣住宅建築獎等獎項,著有「房子在想什麼?」、「建築師,很有事」及「搞怪建築師進化中」。
人氣 2802

遊具的美感比你以為的還重要

相關關鍵字

#遊具 #公園 #空間設計 #住的故事
文/林淵源
 
「遊具」二字想像空間極廣,如果你首先會想到「遊玩的器具」,那表示你的心靈純淨。但太過無垢可要小心悶壞,有時候適當將內心裡的口罩拿下,你可能會聽說,有的大人的臥房裡不是只有床鋪與棉被,偶爾也會出現讓人可以想歪的「遊具」(這部份我們另外開一個18限的專欄再談)。簡單講,遊具可不只是一件討好小孩的事情那麼簡單,這裡頭的學問可多了!諷刺的是,偏偏我們時常在兒童遊戲場見到的遊具大多缺少想像力與冒險性,充其量只能是一張又一張放大版的嬰兒車。而大多數年輕的父母也只能讓孩子得到這般的空間,讓小孩的野性慢慢被制式化的工業製成品給馴化了。
 
記得我小的時候,公園裡的遊具簡直就像聖物,能去公園玩已經是當日最爽之事,若到了公園還能立即玩到遊具(表示不必排隊),那一定是老天在犒賞一個提前寫完功課的小孩。在那個物資稀缺的年代,公園入口尚能見到反共抗俄、殺朱拔毛的紅色標楷體大字。而且每個鄉鎮最重要的公園都名為「中山」,可能因為這樣的時代容顏,讓當年的我老覺得進公園是一件儀式性的事,得穿戴整齊且舉止端莊,要像國語課本封面上的「李小明」那樣,假假地笑,笑久了就真的變歡樂了!
 

 

遊具的美感比你以為的還重要(圖/林淵源提供)
遊具的美感比你以為的還重要(圖/林淵源提供)

 

 
當時我住的小鎮雖然資訊落伍,沒能享有城市裡的繽紛文化,但是那些遊具卻是堅固得很,一付就是要讓人用過三代才值。充分反映了該年代裡對於物件的老派期許,大概也因為如此,當時所採用的材質都挺具有建築感。有磨石子的溜滑梯,讓人正著、倒著或是跑著溜都沒事。灰階的色調,厚實的量體配上光滑地有些反光的質地,安靜在鳳凰木的綠蔭底下,形成耐看的畫面。而且一待就是好幾代的年華,每個爸爸帶他小孩來玩都會連同自己的童年回憶一起打包,傳承的不只是歡笑,還有孩童時的天真無憂。還有那幾座生鐵塗上紅丹與油漆的爬竿,素直的線條與簡單的橫豎排列,陽光經過時在地上的沙土留下的光影,孩童時的我不懂啥是韻律卻已經玩在韻律裡了!
 
這也就是為何我在文章一開始會談到遊具的「想像力」與「冒險性」。你可曾在路過某個公園時剛好看見空著的鞦韆,而四下剛好也無人時,很想上去盪個幾回?盪著盪著…會不會很想像小孩子一樣放肆地笑、瘋狂地叫,然後再肆無忌憚地放開握著鍊條的雙手往前方跳出去?如果會的話,恭喜你童心仍在,而且也夠大顆,足夠撐起征服宇宙的童話冒險。我敢說你之所以會想要坐上鞦韆(或是爬上溜滑梯再像發福的超人往地面俯衝而且沒人看見),重新溫習回憶,不會是因為這座器具上的鮮豔圖像或是那些模仿大象鼻子的唐突造型,而是那份仍埋在內心裡的一股「想飛」的慾望,那一連串想讓自己的身體掙脫地心引力與社會框架束縛而自由飛翔的狂放,讓我們想回到童年時的身體裡,去冒險。
 
我的童年遊具會讓我留戀,除了時代情懷,應該就是那種有著單純概念驅使下造出來的物件,雖然其設計概念也就只是「堅固」與「耐用」,但其設計動機卻是無比誠懇。曾幾何時,這種傻呼呼的價值被經濟起飛後的速食美學給取代。遊具提供者為了滿足淺碟審美的大眾,於是誕生了圖騰式的塑料遊具,矯情做假的童言童語往往最缺乏童真。然後遊具逐漸脫離了環境而單獨存在,自顧自地成了一個與公園裡的綠樹藍天違和的偽美感,也讓公園逐漸失掉了和諧的真美感。
 
前一陣子我看了公視的節目,裡面介紹了一群年輕的設計工作者在城市裡許多不夠被重視的角落努力耕耘的成果,深深受到感動。尤其裏頭有一段關於老社區裡一個小型兒童遊戲場裡的重新整建,年輕的里長邀請社區裡一眾志工媽媽來與公園規畫師一同討論,讓真實的需求被充分傾聽,同時讓專業者得到全然表達與被高度尊重的機會,最後產生出融合在地的歡樂空間,小孩們得到的不只是遊戲,更多是啟發與探索。而大人們也終於可以再次天真歡笑一如孩童。
 
這正是我期待的遊具美學,一種不帶框架、沒有人可以對我們任意喊「卡!」的空間腳本。

好房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