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美倫 攝影—羅挺倬
營造事業起家的趙素堅,給人的感覺反而比較像個藝術家及建築家,而他,不但將對藝術的熱愛融合在建案裡,更將珍藏的作品無私地與住戶們分享。在他的心裡,參與土地開發及設計營造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自己對生命的熱情、對藝術的投入。
戴著斯文的眼鏡、眼神堅毅卻又充滿著深厚的藝術情感,逢甲大學土木系背景出身的趙素堅,不只談建築、賣建築,他談得更多的是,對藝術品滿滿的喜愛與珍藏。趙素堅靦腆地笑著說,會這麼樣地愛畫成痴,「完全是一場巧合。」
因緣際會的藝術之旅
20多年前,趙素堅對藝術品和畫作還沒有太大的興趣,不過卻因為太太喜歡藝術品,因緣際會下接觸到了中國藝術家—吳冠中的《嶗山松石》畫作。當時只是單純喜歡欣賞,抱持著有緣就會買到畫的心情,沒有想著要特別買畫或是參與競標。但是,一次的錯過,卻讓趙素堅多花了10年的時間、10倍的價格,從台灣追到香港才買到。
如今,趙素堅成了知名的藝術品收藏界中的神秘客,且擁有一整間專門收藏藝術品的房間,對於喜歡的作品,通常只收不賣,「只要遇到喜歡的作品,就不會在意那藝術品到底是多少錢,也會忘記世俗的金錢煩擾。」而近幾年,趙素堅特別欣賞中國現代畫家的作品,像是趙無極、常玉、吳冠中等人。「慢慢地,你會發現還是喜歡跟自己的文化較靠近的作品,外國大師的藝術品,總讓人覺得距離太遠。」
因為非常欣賞趙無極,「忠孝無極」中的「無極」兩字,就是取自於此。趙素堅說,趙無極的畫不僅在具體可呈現的意象上與他契合,無形的精神與理念,更符合他心中的念頭。但將藝術家的名字、個性和畫作,完完全全融合在建築與藝術中,則是另一項挑戰。要剛好有塊地能夠展現藝術品、又能展現土地的美麗,對他來說是非常難尋的事情,而「忠孝無極」剛好就符合這樣的需求。藝術品不僅讓建築本身加分,更讓住進去的人,有著加分的效果。
這個個案是與藝術品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大型創作,他更表示,願意將自己所收藏的楊茂林作品,無私地放在「忠孝無極」建案中,並且直接將作品捐給未來的管理委員會。「對我來說,這不是割愛,而是帶動住戶一同欣賞藝術之美。」在接待中心裡,有不少人是仰慕畫作而來,對趙素堅而言,能夠得到消費者、賞畫者的迴響,比房子賣得好還要高興。
親自溝通展現誠意
給人的感覺像個藝術家的趙素堅,其實是科班出身。畢業於逢甲大學土木系,一畢業就從基層做起,從事營造工程超過40年,長年與各大建築公司、名建築師合作。民國69年,趙素堅創立地樺營造,是個專門承攬高技術工程的專業甲級營造公司,精通各種土木、水利、建築工程和都市社區開發,打造了無數間豪宅,受到業界、客戶、地主和建築師們肯定。
民國87年成立立樺建設,規畫美學、舒適、環保的建築。雖然推案量不大,不過每個案子都是精緻的藝術品。98年在內湖大湖附近推出「合砌」,同樣融合了國際繪畫和雕塑大師的藝術作品,並且將大湖的風光、意境完全展現在景觀空間中,與空靈虛幻、若有似無的裊裊湖水相呼應,成了最美的自然景象。
從藝術畫作,再回到人本關懷。趙素堅踏入了地產開發的角色後,也時時想著改善建築品味與美學,「忠孝無極」就成了他實踐建築理念的最佳代表作。其實「忠孝無極」這個建案,之前是一整排的4層樓老公寓,這也是立樺建設第一個開始實施的都更案。趙素堅說,開發土地就跟買藝術品一樣,靠的是緣分,強求得不來的。在一個湊巧的機會下,認識了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的廖姓地主,交談幾次後相談甚歡、一拍即合,之後才陸續認識周圍其他的公寓地主。而他總是親自與地主聊天交談,增加地主的信賴感,雙方也逐漸達成共識。整個都更案的整合時間只花了1年,21筆土地的地主就完全同意參與都更,不僅整合速度快,而且雙方和諧具有共識,成了都更案中的最佳典範。
工作30年以上的趙素堅,已經從事一輩子的房地產營造、開發,至今所有的事情仍然事必躬親,自己參與開發土地、設計營造,因為對他來說,這已經不是一份工作,而是自己對生命的熱情、對藝術的投入。
遇到逆境更要樂觀開創未來
台北市的房市從去年的極熱瞬間冷凍,到今年初又開始回溫,趙素堅認為,這些波動都屬於合理的景氣動盪。即便政府極力壓抑房市,但在全球資金充沛、台北市房地產又具吸引力的情況下,「10多年來台北的房屋永遠保持著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沒有理由被看壞,無論碰到何種景氣波動,一切都會回歸商業機制。」
趙素堅舉例,當年他大學畢業時,每個月的薪水只有1,200元,但當時台北市的房價每坪也要6萬元到7萬元,換算下來要工作50個月、至少4年才有可能買到1坪房屋,現在看來相當驚人。不少專家學者當時預測,房價勢必會大跌修正,不過台北的房價依然不斷往上飆升。「這時要想的不是等待房價跌,而是應該要讓自己的薪水倍數成長。」在他勤奮努力工作下,不僅賺得了人生第一間房,更一路開創房地產,成為地樺營造、立樺建設的董事長。
「遇到逆境,年輕人更應該要闖闖,這個世界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太陽依舊每天會升起,所以一定要樂觀、不可以悲觀。」65歲的趙素堅,雖然已屆退休之齡,但卻永遠保持著年輕的工作衝勁,而這,也是他生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