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巫其倫/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發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電子支付越趨普及、解封後浮現的旅遊及消費潮,推升去年底台灣各類電子支付工具總消費額突破7兆元大關、年增幅直逼2成。央行並分析,整體7.21兆元的消費金額中,信用卡獨占4兆元以上。
央行說明,電子支付消費主要包括信用卡、金融卡、儲值卡、電支平台帳戶及ACH跨行代收。觀察國內電子支付消費金額,2019年疫情前僅4.93兆元,疫情爆發的2020年降至4.91兆元,後續緩步成長,至去年已衝出7.21兆元,若以民間消費總額11.3兆元來估算,非現金支付消費比重已達到64%。
其中,信用卡增加約6,958億元最多、金融卡有2,813億元居次、電子支付帳戶消費金額也有836億元,主因是國內零售支付共用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提升電子支付便利性有關。
據了解,台灣的非現金支付消費比重雖提升,但相較南韓與大陸在2021年即達8成以上,仍有段距離。金管會年初時參考歷年實際成長、國際研究報告在已開發國家筆數成長的報告、金融機構及周邊單位的意見,決定出最新的三年計畫,考量國人日常消費金額高比率使用非現金工具支付,非現金支付市場環境發展漸趨成熟,訂定「2026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達80億筆,交易金額達10兆元」,為未來三年非現金支付目標值。
央行報告也指出,財金公司與日本合作推出TWOR跨國掃碼購物服務,已於2024年1月推展至韓國,將持續擴增TWQR的使用場景,並推動交通業者導入TWQR,讓民眾透過電子支付或行動銀行APP出示TWQR,搭乘各類交通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電子支付消費的非現金交易占比逐年提高,但國人使用現金仍相對普及。目前我國通貨發行額在3.5兆上下,未明顯下降,民眾持有鈔券習慣未減,台灣CBDC實際上路、邁向無現金社會仍是路迢迢。
央行總裁楊金龍不斷重申,沒有反對CBDC,但利弊得失要考慮清楚,並強調「謹慎」二字訣,表示現還在研究階段,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研究最少要三年以上,但也強調台灣發展進度不輸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