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蔡依珍/桃園報導
桃園市水務局近年積極申請中央預算打造滯洪池,但審計處卻發現工程延宕、管理欠佳,甚至點名中路滯洪池土丘面積逐年擴大,幾乎達滯洪池面積一半,恐影響滯洪功能。水務局解釋是因天候、疫情影響進度,已加緊趕工,另中路滯洪池是因水位降低、積土長草,並未影響出流口功能,已排定清淤。
審計處指出,桃園市樹仁三街、大湳等2座滯洪池工程,2020年3月開工以來,變更設計、雨天展延及疫情等因素影響,工程延宕,魚管處滯洪池原定2021年11月初完工,也是延到12月底才竣工驗收。
桃園市審計處指出,魚管處滯洪池原定2021年11月初完工,卻延到12月底才竣工驗收。(蔡依珍攝)
水務局水利工程科股長廖家志指出,為減輕颱風豪雨時下游大灣溝以東門溪流域負擔,都要求施工廠商在建設期間要兼具臨時滯洪功能,降低下游積淹水,因此施工期常有洪水入池,豪雨後也要抽水及場地整理後才能繼續施工,來回至少10天,加上疫情導致工班人力調度不易,都已依規定辦理展延,目前樹仁三街滯洪池進度為86%、大湳滯洪池進度為89%,力拚12月31日完工。
中路滯洪池因池內水位降低,導致池底沉砂露出長草,並未影響進出流口功能,將持續關注並已納入明年度清淤工項,強調會持續加強維護和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