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2612

民調落差挨批「假」 關鍵數據缺乏分析

#政策 #民調 #選舉工具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近年每逢選舉都會出現大量民調,調查數據常與投票結果有所落差,因此飽遭「假民調」質疑。學者專家認為,台灣的民調經常變成「選舉工具」,而非「分析選舉的工具」。然而民調數字與最後結果的落差,未必代表「假民調」,而是對數據缺乏分析,導致錯誤詮釋。

根據聯合報系民調中心選前進行的調查,在大部分選區都與實際投票勝負吻合,唯一例外是新竹縣,在十一月六日民調中,民國黨候選人徐欣瑩以卅六%領先國民黨楊文科的廿九%,民進黨鄭朝方只有十一%。最後開票結果,楊文科一路領先,不到晚上八點就宣布勝選。

新竹縣在11月6日一項縣長民調中,由民國黨籍徐欣瑩領先,但最後開票結果,卻是國民黨籍楊文科勝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竹縣在11月6日一項縣長民調中,由民國黨籍徐欣瑩領先,但最後開票結果,卻是國民黨籍楊文科勝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大選研中心副研究員俞振華說,所謂「民調失準」最主要原因是調查方式不透明。雖然各家機構進行電話民調的方式差不多,但只要有一點差別,就可能讓數字有很大不同。

另外,選舉結果與「封關民調」的差異關鍵在選情,若是選舉早有定局,可能差別不大,但在五五波選舉中,最後十天還是會有波動,這些很多時候只在抽樣誤差範圍內,不易解讀。

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說,調查單位的「機構效應」也是主要因素,而且往往比歐美國家更嚴重。儘管調查單位不免有機構效應,但如果長期進行調查,其結果仍有參考價值。至於選前一堆突然冒出來的調查單位,往往就是為了帶風向的「目的性民調」。

淡江大學蘭陽校區全球發展學院院長包正豪說,民調「不準」的關鍵在於,通常民調都有三到四成的不表態率,但這些人還是會去投票。因此若真要預測選情,必須分析他們的背景資訊,例如職業、戶籍地、閱聽媒體習慣等,再依據這些群體以往投票行為去預測。

包正豪說,因民調常被社會大眾視為帶風向工具,選民對民調信任度愈來愈低。如此就必須進行更深刻的分析比對,才能真正瞭解民意。這也代表民調成本與難度愈來愈高,變成惡性循環。

至於現行選前十天「民調封關」的規定,王業立建議乾脆取消,即使不免可能出現「目的性民調」,也比各種耳語流傳來得好。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