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疫情期間很慘,門診量大減五成,一直虧錢。」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周慶明表示,從未遇過這種事,感受很深。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回憶當時門診量,他用唐朝「江雪」中的二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形容,許多診所也因撐不過疫情而倒閉,未來小兒科還得面臨少子化,還會有一波倒閉潮。
2021年5到7月,台灣疫情大爆發,當時統計至少有208家診所倒閉。周慶明表示,去年疫情嚴峻時期「真的看不到隧道的盡頭」,民眾擔心外出染疫,看診量大幅減少,但為要照顧病人及員工,不能因為患者數變少就關診,每天苦撐。
醫師公會指出,耳鼻喉科診所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門診量大減四成。記者余承翰/攝影
林應然說,當時診所差一點就要關門大吉,為支付員工薪資,得時常跑提款機,看到存款餘額「直直落」真的會怕。某個月,診所申報健保點值約30多萬點,健保點值1點不等於1元,但診所基本支出每月就是30多萬元,根本入不敷出。
復健科門診人數也幾腰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說,疫情期間,患者大多是「痛到受不了」才就醫。
林應然說,疫情後,公共衛生大幅進步,小兒科等於是在「看天吃飯」,未來若再有嚴重疫情,小兒科恐再掀倒閉潮,擔心危機再現,許多小兒科醫師,也開始看氣喘、慢性病、協助長照等。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劉林義也建議,以看感冒為大宗的科別,如小兒科、耳鼻喉科等,較容易受到疫情影響,也建議醫師應朝全方位家庭醫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