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3636

囤物成病 有人從年輕隱藏到老才被發現

#地方 #獨居 #失智 #囤積 #衛生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綜合報導
 
一名70多歲的獨居老伯伯因出現失智症狀,被子女帶到醫院就診,老伯伯女兒難過表示,父親年輕時個性就很節儉,買東西提回來的塑膠袋都會留下來,寶特瓶飲料喝完也會留下再利用,但最近父親將這些東西堆滿屋內各處,連「廁所用過的衛生紙」也成為囤積目標,對居家環境衛生造成很大影響。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正生舉例,大部分老人家囤物的心態,也都是「以後用得到、丟掉可惜」為理由,不過,當這些「寶特瓶、塑膠袋、紙箱、報紙」堆到孳生蚊蠅、老鼠,甚至連睡覺地方都沒有或掉下來打到人,就屬於病態囤積了。
 
醫師表示,許多囤積症患者在成年早期就有些許徵兆,只是會巧妙掩蓋,被以為是「個性節儉、惜物」,但等到年紀漸長,生活自理功能退化,症狀就會逐漸外顯而被發現或確診。(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醫師表示,許多囤積症患者在成年早期就有些許徵兆,只是會巧妙掩蓋,被以為是「個性節儉、惜物」,但等到年紀漸長,生活自理功能退化,症狀就會逐漸外顯而被發現或確診。(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陳正生說,囤積症發病初期因生活功能還沒退化,患者會適時掩飾,等病徵行為明顯後,需持續以強迫症藥物治療,不太能根治,只能逐漸改善。他曾診治過一名囤物者,原本床上堆滿紙箱和寶特瓶,寧願睡在地上也不清理,經強迫症藥物治療後,已願意在床上整理出一塊地方睡覺。
 
回溯囤積症患者的臨床症狀表現,許多人早在成年早期就有些許徵兆,只是會巧妙掩蓋,會被以為是「個性節儉、惜物」,但等到年紀漸長,生活自理功能退化,症狀就會逐漸外顯而被發現或確診。歐美文獻統計,囤積症社區盛行率為2到6%,年齡55到94歲間的患者,是34到44歲的3倍。
 
陳正生說,囤積症在精神科門診上所占比例並不高,大多是失智症合併的症狀之一,主要是子女帶父母來就診時,經敘述後才得知,患者很少會有不正常囤物的自覺。此外,包括老年憂鬱、焦慮、睡眠問題、行為問題甚至出現妄想、幻覺時,囤物也會是初期行為表現之一,須經精神科醫師確診,才能對症下藥。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