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邱怡瑄/綜合報導
「全球塑膠公約」推動在即,各國近年紛紛針對一次性塑膠包裝祭出「塑膠稅」,要求企業產品需含有1定比率再生料,「全球塑膠公約」草案也點出「延伸生產者責任」(ERP)的重要性。專家指出,ERP要運作良好,資源回收的財務責任和實質責任需合而為一,才能激發生產者綠色設計誘因。
台灣經濟研究社的研究指出,歐盟是國際間最具減塑雄心者,2021年起對不可回收的塑膠包裝廢棄物,徵收每公斤0.8歐元的塑膠稅(約台幣28元);同年七月也啟動「歐盟一次性塑膠指令」(SUP),對吸管、攪拌棒等一次性塑膠製品生產者進行監管,透過徵收垃圾稅、核發許可證等方式,確保企業負擔一次性塑膠廢棄物的清運費用。這些都是「延伸生產者責任」(ERP)的具體印證。
在回收系統方面,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德國自1991年起發展「綠點」(Green Dot)回收系統。若商品包裝上印有綠點標誌,代表這項商品的生產者已回收付費,費用會交付給回收組織做後續處理。該標誌由歐洲包裝回收組織(PRO Europe)管理,目前在德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共卅1個歐盟國家推行。
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師廖林詮指出,ERP大致分為資訊流、資金流和物質流,分別代表生產者揭露物品生產、回收及再利用的成果;生產者支付廢棄物處理的財務成本;生產者建立並實際負責廢棄物回收處理工作。
廖林詮表示,回收系統需要一定經濟規模才可運作,生產者通常會付費給公共或私人回收體系處理,但當財務責任和實際回收責任都由生產者負責,更能促使生產者進行產品綠色設計和源頭減量。
例如日本在2001年施行「特定家庭用機器再商品化法」,日本政府將國內家電業者分成兩大集團,各自進行該集團內廠商的舊家電回收作業。廖林詮說,業者投入家電回收後,就會對自家產品設計提出反思,例如螺絲不好拆解應改為卡榫,或應把複合材質單1化降低處理成本等等,便於回收、重複利用的綠色設計靈感也隨之而來。